作者简介:孙士聪,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研究。历史、当代与经验:“公共阐释论”的方法论视域孙士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摘要:方法论问题被视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所面临的六大难题之一,而以历史、当代、经验为主要方法论元素的中国阐释论当代建构的方法论视域,贯穿于从强制阐释论到公共阐释论的十年理论进程。在坚持本体论与方法论并重的前提下强调方法论优先/方法论为重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策略,已然确立了中西方当代阐释既相互通约、又各有侧重的阐释学范式。随着围绕概念、范畴、命题、体系等展开的探讨的深入,这个当代中国的阐释学范式正在逐步开启中国阐释学的历史视野。关键词:公共阐释;方法论视域;当代性;经验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23)01-0023-06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论”,中国阐释学建构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引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反思、批判与建设。2022年,张江先生新作《公共阐释论》试图进一步深思“阐释何以公共;阐释的公共性如何实现;阐释学意义的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如何界定;如何坚持阐释自觉,提升阐释水准”[1]等核心命题,标识中国阐释学建构进入新阶段,愈发清晰地呈现出异于西方阐释学的浓郁本土气质、中国气派。就西方阐释学而言,从方法论到认识论、再到存在论、最后回归方法论,被认为大体构成了其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其间经历了包括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阐释学到认识论阐释学转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从认识论阐释学到存在论阐释学转向、以哈贝马斯和利科为代表的从存在论阐释学到方法论阐释学转向在内的三次转向。[2]毋庸讳言,对中国阐释学进行更加从容的历史回顾尚有待进一步展开,但十年前“强制阐释”命题提出伊始,就已然标识出中国阐释学当代思考的强烈问题意识、鲜明本土气质、坚定批判立场,而关于阐释学方法论、认识论、存在论的讨论则贯穿始终。随着《公共阐释论》的发表,初步回顾中国阐释学十年行程,反思其方法论,深思诸方面努力,抽绎总结其当代建构的本土性中国性,当非无根游谈,或如张江所言,“学习借鉴西方,但不是用西方阐释学的已有框架来裁剪或规制中国阐释学经验和思想;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提取和改造中国传统阐释学资源,从本体论到方法论,提出和建构我们自己的概念、范畴、命题,以至完备的体系”[3],而方法论问题被列为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