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不仅是引领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还直接关乎高校能否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基于对客观形势的深刻认识,对青年群体成长成才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发展所作出的科学决断。1.培养堪当时代使命的中国青年的必然选择。“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交平台的迭代更新,影响青年理想信念的各种因素更加隐性化、深层化、普遍化,这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群体易不自觉、潜意识地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受害者”或“代理人”。另一方面,当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现实矛盾,即社会发展对青年理想信念提出的较高要求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在抢占青年意识形态阵地时缺位的可能性,从而出现青年群体理想信念弱化甚至被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现象。归结起来,这一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存在认知上的滞后和缺陷,实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时序、空间、过程上的常态化的意识不足,保障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因此,持续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妥善应对严峻复杂的客观形势、引领青年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为新时代伟大征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青年的必然之举。2.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在意识形态阵地中承担对青年群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责任。常态化制度化是高校在解决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实现科学化、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一,以常态化制度化解决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问题。理想信念有高低层次之分,过于注重高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会忽视低层次理想信念的基础性、前提性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发挥高层次理想信念的宏观指引和长远导向作用。为此,要健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统筹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提高教育实效。第二,以常态化制度化解决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问题。不同个体会因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的不同形成迥异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而传统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