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年级 物理 下册 第十二 简单机械 单元 提高 解析 新版 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讲、析与提高 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和详解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1)“硬棒”泛指有一定长度的,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2)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何形状的。如图(1)所示。 图(1)杠杆 图(2)杠杆的七要素 2.杠杆的七要素(如图(2)所示)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间,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F2”表示; (4)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6)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表示; (7)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表示。 注意:无论动力还是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把人施加给杠杆的力或使杠杆按照人的意愿转动的力叫做动力,而把阻碍杠杆按照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叫阻力。 力臂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的,其力臂为零,对杠杆的转动不起作用。 3.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如图(3)所示): (1)根据题意先确定支点O; (2)确定动力和阻力并用虚线将其作用线延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并用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某点转动,用字母“O”表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愿望是将石头翘起,则人应向下用力,画出此力即为动力用“F1”表示。这个力F1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而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朝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用“F2”表示如图乙所示。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力的作用线正向或反向延长,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标明相应的“l1”“l2”, “l1”“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图丙所示。 甲 乙 丙 图(3)杠杆的示意图 4.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图(4) 图(5)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5)所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这样就可以由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力臂实物大小了,而图(4)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读力臂的数值就没有图(5)方便。由此,只有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我们才能够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因此本实验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绝不能再调节螺母。因为实验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 (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5.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使用时可省力(即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但却费了距离(即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于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且比不使用杠杆,力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移动的距离大)。 (2)费力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时虽然费了力(动力大于阻力),但却省距离(可使动力作用点比阻力作用点少移动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时不存在的。 二、滑轮 1.滑轮定义:周边有槽,中心有一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如图(1)所示。因为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看作是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仍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 根据使用情况不同,滑轮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图(1)滑轮 图(2)定滑轮 图(3)等臂杠杆 图(4)h=S 2.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如图(2)所示。 (2)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如图(3)所示)。 轴心O点固定不动为支点,其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圆的半径r,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因为重物匀速上升时不省力。 (3)特点: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 所谓“改变力的方向”是指我们施加某一方向的力(图中(3)中F1方向向下)能得到一个与该力方向不同的力(图中得到使重物G上升的力)。 (4)动力移动的距离与重物移动的距离相等。(如图(4)所示) 对于定滑轮来说,无论朝哪个方向用力,定滑轮都是一个等臂杠杆,所用拉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G。(不计绳重和摩擦) 3.动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如图(5)所示) 图(5)动滑轮 图(6)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 图(7) (2)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图(6)所示,图中O可看作是一个能运动的支点,其动力臂l1=2r ,阻力臂l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2r=F2·r,得出,当重物竖直匀速向上时,F2=G,则。 (3)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2倍,如图(7)所示。 对于动滑轮来说:1)动滑轮在移动的过程中,支点也在不停地移动;2)动滑轮省一半力的条件是:动滑轮与重物一起匀速移动,动力F1的方向与并排绳子平行,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 4.滑轮组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条件:不计动滑轮、绳重和摩擦)。 注意:如果不忽略动滑轮的重量则:。 (3)动力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是: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即S=nh。如下图(8)所示。(n表示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 (4)绳子端的速度与物体上升的速度关系:。 n=2,s=2h n=3,s=3h n=3,s=3h n=4,s=4h n=4,s=4h n=5,s=5h A B C D E F 图(8)滑轮组 (4)滑轮组的组装:1)根据的关系,求出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确定动滑轮的个数;3)根据施力方向的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确定定滑轮个数的原则是:一个动滑轮应配置一个定滑轮,当动滑轮上为偶数段绳子时,可减少一个定滑轮,但若要求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时,则应在增加一个定滑轮。在确定了动、定滑轮个数后,绳子的连接应遵循“奇拴动、偶拴定”的规则,由内向外缠绕滑轮。 5.如图(9)所示,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却费距离。 图(9)斜面 6.当斜面高度h一定时,斜面L越长,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长L相同时,斜面高h越小,越省力(即F越小);当斜面L越长,斜面高h越小时,越省力(即F越小)。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机械、活动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并非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 W额=fL。 3.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 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计滑轮重以及摩擦时) (1)滑轮组(竖直方向提升物体):(G为物重,h为物体提升高度,F为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走的距离)。  (2)滑轮组(水平方向拉动物体):(f为摩擦力,l为物体移动距离,F为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走的距离)。 6.斜面的机械效率:(h为斜面高,S为斜面长,G为物重,F为沿斜面对物体的拉力)。 对本章常考热点、考查方式和考题类型进行剖析 1.杠杆 杠杆属于主要知识点,同时也是中考中经常考试的内容。在本节中,主要知识点有杠杆的七要素、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示意图和杠杆的应用,希望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纵观历年中考,对“杠杆”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杠杆应用类:判断属于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2)杠杆平衡条件类: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解答实际问题;(3)作图类:以画出力臂较多,考查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4)计算类: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主要应用公式。 杠杆在中考中出现的概率很高,主要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填空题、作图题和计算题也有出现,但出现概率较选择题要低。选择题以判断杠杆类型、杠杆应用和杠杆平衡条件居多;填空题以考查杠杆基本概念居多;作图题一般情况下和其他作图题结合,一般考查杠杆七要素居多。 典例一:(2023年·武威)如图所示是羊角锤的示意图,请画出用羊角锤撬铁钉时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 【解析】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当动力臂最大时,动力最小,即最省力。连接支点和力的作用点A即是最大动力臂,当作用力与之垂直时,作用力最小。 求最小的力是常见的题型,关键是找到最大的动力臂,一般来说,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连线就是最大的动力臂。 【答案】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由图知,O为支点,A点离支点最远,则连接支点O和羊角锤的末端A即是最长的动力臂,过A点作垂直于动力臂向右的力F1.如下图所示。 典例二:(2023年·河北)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AB.长1m,支点在它中点O.将重分别为10N和2N的正方体M、N用细绳系于杆杆的B点和C点,已知OC:OB=1:2,M的边长l=0.1m。 (1)在图中画出N受力的示意图。 (2)求此时M对地面的压强。 (3)若沿竖直方向将M左右两边各切去厚度为h的部分,然后将C点处系着N的细绳向右移动h时,M对地面的压强减小了60Pa,求h为多少。 【解析】本题是一道纯力学综合应用题,涉及到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压强的计算、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等,关键要会正确受力分析,学会利用方程进行解题,难度较大。(1)对N进行受力分析,由于N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力作用的相互性及力的平衡条件求出M对地面的压力,利用数学知识求出受力面积,最后根据p=求出此时M对地面的压强;(3)先求出M剩余的重力,再求出剩余的压强和面积,进而得出压力,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几以及杠杆平衡条件表示出M受到的拉力,最后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求出h。 【解答】(1)对N进行受力分析,由于N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则N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二力的大小相等(F=G=2N),方向相反;过N的重心分别沿力的方向各画一条有向线段,并标上力的符号及大小,注意两线段要一样长,如图所示: (2)设B端受到细绳的拉力为FB,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GN×OC=FB×OB,已知OC:OB=1:2, 则有:FB=GN×=2N×=1N;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细绳对M的拉力:F=FB=1N, 此时M对地面的压力:F压=F支=GM﹣F=10N﹣1N=9N, M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l2=(0.1m)2=0.01m2, 则此时M对地面的压强:p===900Pa。 (2)若沿竖直方向将M两边各切去厚度为h后, 剩余M的底面积:S′=l(l﹣h﹣h)=l×(l﹣h), 剩余M的体积:V′=S′l=l2×(l﹣h), 剩余M的密度不变,则剩余部分的重力与原来重力的比值: ==, 所以剩余M的重力:GM′=×G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