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nationalExpo191LiteratureandDiscussion文艺争鸣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可控的变动,所以就造成遗失、更改、亡缺的现状。从现有研究材料看,首先提出《史记》中存在亡缺问题的,当推东汉人卫宏。《汉旧仪》中记载:“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死。[3]”司马迁叙《史记》有“景帝本纪”篇,在此篇内容中提及了武帝的过错之处,武帝看到十分生气之后下令将此篇删除。关于这个记载,有许多学者提出质疑,笔者对于这个说法也不能妄下结论。但从此篇说明,司马迁在世的时候,《史记》整部就至少缺失两篇,由此证明如今流传的《史记》全文是存在缺失情况的。之后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史记》中缺失了近十篇[4],但他们未能说出所缺十篇的具体篇目是哪些,其中是否包括《乐书》也未曾得知。到了三国时期张晏提出所缺十篇的具体篇目,并提到《乐书》在这十篇之中:“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5]”从这段话的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出《乐书》即属此缺十,但因张晏所论较简略,只是列出了这十篇的篇目名称,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待考证的问题。例如,这十篇的具体亡缺时间、原因以及具体内容等。对于张晏的说法,有的人认为《乐书》通篇都已亡佚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乐书》正文也并非司马迁时代写的全文;引言《史记》是二十四史其中一部,为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纪传体史书(现存《史记》是否为司马迁原文存疑)。《乐书》是《史记》卷二十四第二,其中主要记录了先秦、秦、西汉的一些重要的音乐史事、典故,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学中的重要乐学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儒家对音乐的认识与态度。一、乐书的研究价值《史记·乐书》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乐学思想,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充分阐释了当时儒家对礼乐所持教化作用的理解。音乐,儒家认为不应成为满足耳目之欲而享乐之物,而应教化人,通过声音,音韵,音乐来培养自己,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目的。同时,《乐书》中提及,透过音乐,可以了解民声,体察民情民意,实现教化民众之功能,研究价值明显。笔者对这篇具有重要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文章做进一步了解与研究,发现《史记·乐书》是否存在亡缺、亡缺的具体内容等问题的探讨中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将通过汇总当前对《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