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308039“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创新教学研究刘小燕彭建新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而课程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是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话题。在多年的研究生指导和课程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必须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将工程问题、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研究,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精讲、多练、交流、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多学科交流互动,突破思维定式,营造创新氛围,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教学。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教育:交叉融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朽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观念上,还是在工作实际的践行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敢于“吃螃蟹”,探索创新实践。特别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科技、文化教育领域,要加大创新力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技术的人才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成果一定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而来,或者依靠多学科技术的交互融合、相互碰撞产生灵感而来,还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勇于实践探索。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深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碰撞的最好机会。作者在土木类桥梁、建筑、岩土、隧道、地下工程各专业方向开设的“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博士生课程)课程教学中,通过学习、研讨、实践等环节,借不同学科的技术、方法相互碰撞,开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训练。“高等混凝土结构结构理论”是博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本科“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混凝土在二向、三向受力状态下的破坏特征(破坏包络曲线)、强度准则、本构关系,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机理,各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