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15岁,知青下乡,陕北插队;22岁,走出窑洞,清华求学;26岁,大学毕业,在京工作;28岁,主动申请,来到基层;32岁,离开正定,厦门履新……习近平的青春成长故事常被提起,七年知青岁月更是其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学习那段特殊的日子。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经历了什么?1969年1月13日,北京站,人山人海。知青、来送行的家人挤满了站台。这是北京知识青年即将启程“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的情景。年仅15岁的习近平,就在其中一列开往陕北的“知青专列”上。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又冒着滚滚飞扬的黄土乘坐卡车,紧接着再步行十几里山路……最后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青年习近平插队的地方,直到1975年10月离开,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度过了七年难忘的成长岁月。初到梁家河,恶劣的自热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就给习近平和知青们带来了严酷的“四大关”。知青们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喉咙都“燥得冒烟”,一度是遇到生肉都想咬一口。总书记曾回忆到,除了“饮食关”,还有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对于知青来说,其他还只是皮肉上的困难,“思想关”才是最难过的关口。很多知青来之前,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更多是一种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有人甚至怀疑是走错了路。不到两年,周围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陆续走了一大半相比之下,像习近平这样的所谓“黑帮子弟”,走出黄土高原的可能性在当时看来真的十分渺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北京与延川的天壤之别,青年习近平也曾陷入过犹豫与彷徨。受挫不短志、逆境也涅槃。他在艰难环境中毅然选择了前行的道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没过多久就连过数关,“不怕咬了”“什么都吃了”,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艰苦的环境反而成为了锻炼的平台。七年的时间,他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晚上,他经常点上一盏煤油灯,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煤油烟常常是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七年的时间,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即便作为所谓“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入团入党。七年的时间,他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农村烧柴难问题,带领村民外出取经,用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