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封面特稿2023复苏之路:绿柳才黄半未匀文/王镭随着国家新防疫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地又看到爆满的商场和旅游景点人气回升,随即,百度“地铁”一词的搜索量恢复到了2017年的历史最高峰值,对应的新闻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客流量出现大幅度回升”。管中窥豹,两个热词的无缝切换预示着“复苏开始了”。民营经济与提振消费为2023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为工作重点,并明确“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将“稳增长”列为“三稳”工作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报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写在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前面。疫情三年,虽然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这一增速却低于中国现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市场活力被疫情防控抑制住了;二是被抑制的主要是民营经济,2022年前11个月,民营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断悬式下跌进入十年来最低,具体数字是国有投资增长10.2%,民间投资仅增长1.1%。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56789”的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根本保障。民营经济提供了80%的就业,而老百姓只有工作收入稳定,才有敢于消费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这对于当下“稳经济”尤为重要。因为,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越来越承担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面对疫情对消费和服务业的严重冲击,我们通过增加投资,推动制造业复产复工,造成当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91%,而消费贡献为负,也加剧了制造业的产能供给过剩。2021年疫情平稳,促进最终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达到55%,当年中国GDP总额为114万亿元,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49.6万亿元。相比发达国家最终消费贡献率60—70%,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相比居民,政府部门作为最终消费者,在“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其增长并不令人期待,因而促进消费的关键就在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总数和占GDP的比重。而要涨工资,就是劳动生产率要有所提高,又谈何容易。科技创新与增加收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劳动收入,这话如果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有疑问,但在奔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应该被质疑。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生产率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每小时工作的产出。劳动生产率增长来自单位劳动力可用资本的增加、劳动力教育和经验的变化以及多要素生产率等。其中,多要素生产率又称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资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