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竖”看也精彩!浅析“竖屏”短视频人物报道采写技巧_倪雁强.pdf
下载文档

ID:205641

大小:639.51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彩 浅析 竖屏 视频 人物 报道 采写 技巧 倪雁强
封面“竖,看也精彩!浅析“竖屏”视频人物报道采写技巧文倪雁强兒雁强天目新闻 年后开始的媒体融合发展浪潮此起 彼伏,这期间,传 统媒体在视频 领域也历经从无到有、从稿件标配到精品化战略的渐进 过程。直到今天,随着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一代社交 平台上各大传 媒集团的入驻,“竖屏短视频新闻正逐渐成为 更多读者阅读新闻产品 的主流载体。我有幸在 传统纸媒、门户网站、移动 客户端等多个岗位上,经历了不同阶段融合转型的探索尝试。从专职摄 影记者,进 阶到融媒体记者,形 式多样内容包容 性更广的视频领域成了我在工作上研究学习的新方向。年末,天目新闻诞生。作为采写一线的记者,主打“竖屏新闻这种更符合移动 阅读习惯,颠覆传 统横屏的新形式,让我对传统的影像表达技术在当下有了新的思考。本文以年 度浙江新闻奖新媒 体专题类等奖作品拾 荒十年,不为生计午夜街头这个佝偻的身影让人动容为主要案例,谈谈原创竖屏短视频人物报道的采写心得。“竖屏新闻”有深度更有温度年月,天目新闻客户端发布了一篇讲述部队转业后成为浙江大学教师、退休后热心助 学时常 午夜拾荒 筹 措助学资金的 岁老人王坤森竖屏短视频,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网等百余家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在各平台转载;、浙江卫视、浙江日报 等近家央媒及省级媒体也迅速跟进报道。在 微博平台上,岁退役军人拾荒年帮助贫困学生等相 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达亿以上,网友评论超 条。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不久成立了以“王坤森命名的助学金,不少爱心企业和个人慷慨 献出爱心,慕名前来助力老人的爱心事业。则分秒的原创新闻类短视频,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突出重围,身为稿件作者,我深知大流量正能量的背后,是天目新闻创 新呈现形式,把 镜 头 对准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回 归人间真实,用小视角折射大情怀的创作理念。回顾创作历程,当天从傍晚一直跟拍 到 午夜,我全程尽量用跟随和倾听的方式记录下王坤 森老人日常的拾荒过程,以及他与 路人、家人的交流互动等真实 场 景。整 个采访拍摄,我尝试用最小程度的干扰”,保留人物形象本身的自然、立体,同时将受众迅速带入“身 临其境的状态。传媒评论年第期封面作为一则 典型人物报道,我尽力避免些单向的宣传套话和主观上的刻 意引导,在采访中摒弃传统记者的提问语气,站在读者的 角度去思考,去还原典型人物的内心逻辑。比如,我试图去解释退休教师为何要执着用拾荒这一行为助学”的问题。在视频中,老人一边整理着废品,一边动情地说:用自己的双手 去帮助学生,这是我的心,我的爱心啊!”让之前所有对这个偏执老人的疑问,在情绪和逻辑上都得到了一定的解释。视频结尾,老人回到简陋的家中,认真清洗双手后,翻找出珍藏的文 件。镜头扫过几张结对卡,定格在前不久刚收到 的光荣在党年”纪念章上,时值建党百年之际,视频中老人声太美了”的 由衷感叹将全片的情绪拉升到了顶点。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相比,这种纪实影像的呈现方式,尽可能减少了直面镜头讲述、第三人称介绍的抽离感”,用更多的影像和声音的细节,让读者有身临现场的代入感。报道通过记录人物日常行为,呈现人物真实心理状态,让读者直观感受立体、完整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 崇高品格、大爱清神。此后,以该片打头,一档名为真实记录”的短视频栏目也应运而生。当年月,浙江省委宣传部在 省内各 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推广真 实记录?之江美丽心灵这一栏目形式,要 求统开设“之江美丽心灵”专栏,继续挖掘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 浓厚氛围。“竖屏新闻”拍摄剪辑实操技巧随着“真实记录”栏目的推出,在拾荒助学老人王坤森的故事之后,我的镜头聚焦过后半夜杭州街头的环卫工父子、关爱心智障碍青年的“失独奶 奶、淋巴癌晚期 走上健美舞台 的抗癌斗士等生活中平凡人 不平凡事的现实题材。在不断 积累 与总结之后,我逐步摸索出 了一套适用于竖屏”呈现、符合当下短视频阅读习惯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技巧。从画面元素 来说,一般的新闻报道,总体以采访、空镜和相关素材为主,其中,以人物 报道为主的短视频产品,采访的比重相对较大。站在读者角度,长 时间的口述段 落 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倦。因此,在拍摄人物 时,我更偏重对事件的动态记录以增加沉浸感,用细节 和 事 实 来填充人物的立体感,而涉及需要采访来辅助说明的段落,则更倾向以边做 边说或者“即兴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让受访者以更加自然的状态出现在镜头里。在具体拍摄时,我常用前后变 焦虚实 变化或者镜头缓慢“环绕的推摇动作,让采访画面有更接近纪录片风格的真 实观感。在我看来,人在观看画面的时候,和摄像 机取景的状态是不同的,大脑会自动处理和平衡画面的抖动及轻度位移,而定机位画 年月,王坤森老人在午夜拾荒,帮助困难学生圆大 学梦面会因为缺失了轻微的摇移 使得观感僵硬,并缺乏动态视觉重点。因此,在人物采访时,利用上述 方式,使得背景随着镜头的轻微摇移,有利于观众 在潜意识里不断构建画面所处场景,从而利用这种典型的动态视觉告知,让一个采访镜 头更加充 满环境的细节及所处的氛围。反之,一旦架起三脚架,布置好面光轮 廓、别上麦克风的传统采访,往往打破受访人的放松状态,进入一种“不说人话的别扭境遇,从 而呈现出一种与生活相比不自然的观感。由于主 要采用“不干扰”的 方式,甚至在采访全程中,受访者按日常作息行进,只是一旁多了一个 喜欢聊天的朋友,部分场面甚至不清楚记者到底何时开始录制,在最大程度还原真实性的同时,也对拍摄和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最常 用的设 备是微单和定焦用于拍摄,有时 外 加支罗德指向型麦克风用于中长距离的收力传媒评论 年第期:封面音。得益于相机较为出色的对焦 防抖性能和 整体不足公斤的重 量,我在拍摄时有更长的体能 续航专注于细节的捕捉,同时,翻转屏的应用也方便了我对“竖屏下构图的探索。谈及构图,我认为竖屏画幅也有自己的表现优势。总结自己拍摄的“竖屏”短视频新闻,无论是专题片还是日常报道,相对于以往横屏在大场景下优越的表现力、在横轴上的宽 广竖屏”在中近景的表现力上 可谓别具格,窄长的 画幅,更有利于排除两侧的干 扰,并 将 纵轴上的信息量最大程度地体现。尤其是在人物报道中竖屏算得上是为人体量身打造的专 属画幅,在中景时,半 身的构 图能保留面部 神态,也能 在视频中展示出受访人肩部以下甚至手部的一些微小细节;而在特写镜 头里,展示更多信息量的面部细节的同时,又不会因为画幅的切割而在观感上造成 扭曲和拥挤的不适感。这些人物采访时的优势对于横屏来说,恰恰是容易暴露大而空、小而挤”的短板。上述 使用中近景为主的人物 拍摄方式,很 大程度会让读 者提升对镜中人的关注感,更容易在情绪上引发共鸣。不被“横竖”束缚走 心才能传递 能量总结回顾这些竖屏短视频的创作之路,我深 有感触。年前,抖音狂潮席 卷而来之时,传统媒体中也曾有过一种保守的“自负”观念。在当时,大部分内容嬉笑打闹,题材格调 不高的竖屏短视频,也加深了不熟 悉这一领域的传统 媒体人的 刻板印象。但 在 采写一线的我,却发现无论是在战 疫一线,还是突然 爆火的拉面哥家门口,抑 或是举世瞩目的冬奥会现场,越来 越多 的受访者和我说通过竖视频 看到的新闻,另外,在一个个新闻现场,我也发现,人们本能地拿起手机记录见闻。我 想,作为主流 媒 体的专业 记者,这种改变值 得引起重视,新的传播阵地,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话语的表达方式,落 实 在影像上,就是对过去熟 悉的采写拍摄技术,在新传 播环境下作出新的思考。对于客户端上的稿件,我更倾向于制作时长在至分钟的专题视频,但考虑更 加适合快速阅读的新媒 体平台推广,我过 去的新闻摄影特长也在 视频 拍摄的构图等方面得到了新的运用。在拍摄的 同时,我时常问自己,这一年后雪夜回访拾荒退休教师再次获得全网 关注次的选题 是否有让人过目难忘的名场面”,在环境声音和语言上,是否有让人 记忆深刻的“金句”。因为这些闪光片段,更有利于新媒体编辑针对社交平台推广的素材快速提取,并作再加工,在这个画面主导 的视频时代,优质的影像是 对受众的尊重,也是收获流量、扩大传播影响力的必要因素。前几天,我再次回访了拾荒助学的王坤森老人。在冬日初 雪 的深夜,陪着老人边走边聊。在风雪中,老人推着三轮 车前 行,时不时和我说上几句,他告诉我,自己快走不动了,但爱心还将延续,他将多年 的积蓄捐赠出来作为永久助 学金,资助困难学生。老人的真挚再次感动全网。稿件发布当天,天目新闻新媒体编 辑迅速对稿件进行了精编,雪夜路灯下老人仰 头的画面成了全网热搜的泪目一幕。在微博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亿次,超过个账号转载该条视频,其中,人民日报在抖 音、公众号、微博三端 推送,特别是在微博平台,一天之内,两次转载了这篇视频报道,晚间一次更是配发评论:“融入生命的义举,让人肃然起敬”。如今,主流媒 体 在“竖屏”的表达呈现上日趋成熟,横竖”之争,早已变成创意呈现中更 多的一种选择。但对我而言,关于影像的探索,并未告一段落,比如在访谈类、生活方式 类等题材,依旧可以看到需要提升的巨大空间。另外,我也需要警惕,逐渐打磨成型的报道风格,成为种 新的公式化”套路,避 免用种固定解题思路的方 式 去对待新 的新闻题材。因为新媒体平台更新迭代速 度不断加快,受众对于新闻短视频作品的要求也在提升,这要求记者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充实内容深 度,拓宽思维方式,紧跟时代,不断对当下环境作新的思考。责任编辑宋晓农 年第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