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学作为面向生态文明的基础教育之核心_田松.pdf
下载文档

ID:198827

大小:243.81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物 作为 面向 生态 文明 基础教育 核心 田松
第 39 卷第 1 期2 0 2 3 年1 月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ol 39,No 1Jan,2023文章编号:1000 8934(2023)1 0011 06博物学,作为面向生态文明的基础教育之核心田松(南方科技大学 人文科学中心,深圳 518055)收稿日期:2022 11 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13ZD067);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南科大研究”面上项目“南科大人文社科通识课程体系设计”(SUSTECH2021C010);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小学 STSE 教育研究”(FE022Z008)。作者简介:田松(1965),吉林四平人,哲学博士、理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环境哲学、科学传播、科学教育、文明研究等。摘要:作为现代社会的建制,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其设置取决于当下社会的需要和对未来社会目标的设定。基础教育决定了国民的“三个基本”基本的知识体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观。工业文明的教育体系意在培养工业社会中合格的社会人。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数理科学及其技术体系之上的,故数理科学是其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数理科学与机械自然观是相互建构的。故机械自然观既是其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基本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迥异的一种文明形态,需要其国民具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三个基本”,故需对当下基础教育加以调整。加强博物学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博物学可以作为基本知识体系的重要乃至核心部分,从博物学中,也能产生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关键词:博物学;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面向生态文明的教育;缺省配置;科学教育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一切实践性的理论都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个是对当下的判断,一个是对未来的预期或设定。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理论的目的则是推动目标从不大好的当下,迅速进入到预期的更好的未来。一旦对未来的设定或者对当下的判断发生变化,理论必然随之而变,依托于理论的实践当然也随之而变。比如我们曾经对国情的基本判断为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则各种实践性的理论就会以此为起点。而当这个判断发生变化,原来的理论便失去可行性,需要调整,或者放弃。如果我们设定的未来是更发达的工业文明,我们的教育自然是面向工业文明的教育。现代化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现代化,以及单一单向的社会发展观,曾经为人类整体设定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地球上所有人类社会都能够走上同样的发展之路,获得越来越高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虽然也有穷富之分,但这只是先后之别。由于蛋糕整体做大,即使是最落后的地区,也会发展,会进步。然而,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人类整体财富增加,生存危机有所缓解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紧张。因为人类的发展,是以对自然的压迫压榨为手段的。工业文明几百年来,尤其是近一百年来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地球生物圈遭到了不可逆的伤害,工业文明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工业文明对未来的预期不再成立。人类必须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进入另一种文明形态。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应该且必须是先行者。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要求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公民,反过来,一个社会只有在足够多数人群接受了生态文明理念,才有可能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当下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仍然是工业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一种面向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11DOI:10.19484/ki.1000-8934.2023.01.001自然辩证法研究第 39 卷第 1 期一、缺省配置: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建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中基础性的作用。所谓基础教育,指中小学教育,及其所辐射的学前教育。在传统社会,一个人随着父母兄姊共同成长,在其成为成熟的生物人的同时,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能够自然获得其所属社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学校并不是必要的。而现代社会,由于社会自身日趋复杂,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基础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因而,中小学校成为社会建制的重要部分。基础教育的年限也在拉长,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十年一贯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变成十二年制,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基础教育也被称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从英文 compulsory education 翻译而来,compulsory 是义务的意思,同时也有强制的意思。也就是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自愿的,而是必须的。义务教育是国家强力执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义务教育必然贯彻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个社会必然会再生出与其相互建构的意识形态,工业文明的社会会建构出面向工业文明的教育,使被教育者接受工业文明的基本知识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反过来推动工业文明的建设。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建构了国民的“三个基本”基本的知识体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观。这“三个基本”成为国民的潜意识,成为此后思考问题面对世界的认知基础。刘华杰教授在 2002 年发明了一个隐喻“缺省配置”,他提出:“科学主义是我们的缺省配置。”按此说法,基础教育就如同对国民的缺省配置进行设定。缺省配置是一个计算机术语。通常,计算机出厂时已经预置了一些基本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开机之后,桌面的图案和各个程序按钮的图标和大小,都已经预置好了。每一个应用程序也都预置了基本内容。比如,我现在使用软件 word,一打开就能使用,背底是白色的,窗口最上面的一条是蓝色的,正中是反白的文件名新文档也有预置的样式,一般是这样的:正文的中文字体是宋体,字号是5 号,英文字体 Times New oman实际上,所有这些配置都是可以修改的。比如word 的底色,可以改成计算机所能显示的任何一种颜色(不是 12 色,也不是 256 色,而是成千上万)。但是,绝大多数用户都直接使用计算机原初的设置。即使有所调整,也只是针对自己最常用的那些。因为缺省配置已经足够好用了,不要自己费心去换。还有更多使用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配置是可以自己改的。从 6 岁到 18 岁,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基础教育要把一个懵懂少儿教育成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脑袋在童年的时候,更像是口袋。口袋里的基本内容,是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由教科书、标准化考试、家长、大众传媒灌输进去的。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知识体系,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也会养成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学生完成了基础教育,走向社会,就相当于一台计算机完成了格式化,完成了缺省配置的设定。这“三个基本”,构成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思维和价值的基底。大多数人会把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视为理所当然的、不言自明的、不容置疑的,成为其未来生活中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的基础。当然,会有一部分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一部分提出质疑,从而对缺省配置中的一部分进行更改。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后,会忘记自己学说话的过程。类似地,在完成基础教育一段时间之后,人也会忘记自己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使得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省配置。正如人用眼睛去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除非凭借特殊的工具 镜子。人要看到自己的缺省配置,需要足够的自我反省能力。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中小学的时候学过诗歌,学过一些关于诗的知识和评判标准,养成了对于诗的理解。这就是我们关于诗歌的缺省配置。如果自己写诗,也会遵循这种标准和理解。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提出质疑,并在其诗歌实践中突破以往的规则,对这部分缺省配置进行反省和修改。然而,大多数人会终其一生保持其关于诗的缺省配置。所以常常会看到这种社会现象,一些从未有过诗歌实践的人,理直气壮地批判、嘲讽一些专业诗人:“这也能叫诗?”他们的底气来自他们缺省配置的“三个基本”,他们相信他们在中小学时学的那些关于诗的知识和评判标准是天经地义的。21博物学,作为面向生态文明的基础教育之核心某些诗人可能会修正关于诗的缺省配置,但是对于其他事务,依然会保留其缺省配置。正如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彻底更换全部缺省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文明理念的基本冲突中国当下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以更加发达的现代化为预期的未来的,简而言之,是一种面向工业文明的教育模式。数理科学及其技术是工业文明社会建制的核心部分。尤其是二战之后,以范尼瓦尔布什科学:无尽的前沿 为代表,各个工业化国家都形成了以国家和社会之力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社会建制。其中默认的前提是:科学进步会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进步,而所有的进步都是无限的。教育是实现这“三个进步”的重要建制。在这种基础教育模式中,关于物质世界的基本知识体系是以数理科学为核心的。数理科学的认知基础是机械自然观。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在接受数理科学的过程中,自然而言地会同时接受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是比科学主义潜藏更深的缺省配置。机械自然观包含三个层面: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其核心是,把自然看做机器。机器是没有自主生命和自主价值的;机器是可以拆卸成零件的,零件之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整个机器的运行是存在确定性的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被人掌握,人可以据此对自然这个机器进行完全的掌控。机械自然观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与强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与效率利润至上的经济伦理都是相容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全球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在这种基本的价值观中,还隐含着单一单向的社会发展观和某种程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模式的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与工业文明是相互建构的,与生态文明是相冲突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成为热词。对“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大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它作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概念,类似于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另一种是把它视为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列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两种理解并无激烈的冲突,其内涵是能够达成一致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发挥作用。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这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也有不同的理解。常见的一种是把生态文明视为工业文明的高级阶段。相信通过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可以解决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比如以低碳技术替代现有技术,以清洁能源替代现有能源,以循环经济代替现有经济,就可以既享受工业文明的各种好处,又不会产生环境和生态后果,就自然过渡到生态文明了。然而,这只是一个建立在科学主义之上的迷思。试图在工业文明总体框架下解决工业文明的问题,在理论上是难以自洽的,在实践中也是无法达成的。1 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迥然不同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专用一章阐释生态文明,其中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要求把这种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要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工业文明进行整体性的变革。2 这在主流话语从“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中可见一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提法延续到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之中。十九大报告第九章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开篇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二十大报告第十章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篇则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