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目标背景下公园城市...—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为例_吴文元.pdf
下载文档

ID:197995

大小:1.60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碳 目标 背景 公园 城市 成都市 环城 生态 吴文元
126城市视点CITY VIEW“双碳”目标背景下公园城市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为例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各级政府都在思考探索如何规划、建设、行动以践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协同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政策制定上的显性目标。但许多构想还停留在纸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工具,碳配额、CCER、碳交易等也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3.9%,2035年有望达到75%,第二、第三产业和居民主要集中在城市,其经济产出占比超过90%,能源电力占比逼近95%。产业、能耗和人口在城市空间高度集聚,使得城市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2021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十年来最好水平,从132天增至299天,由“雾霾盆地”蜕变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既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成果,其中也有实现“双碳”目标的宝贵经验。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成果环城生态公园或能发挥出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研究两者间的协同效益是极为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双碳”理论与公园城市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为例,探讨其与“双碳”目标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预期,以供借鉴与思考。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依托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5421”体系,即:500公里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多样水体、10万亩高标准农田。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已建成各级绿道约650公里,其中100公里环线一级绿道、沿线78桥梁已全部贯通;已实施绕城高速两侧透景透绿超7200亩,完成21个立交节点景观提升;开放中和湿地、江家艺苑、玉石湿地、青龙湖等12个特色园,基本建成蜀仙胜境、茶马古道、君平通仙等6个特色园,在建绣里、林泽杜鹃等4个特色园;体育场地建成387处,文化设施建成106处。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具有实现“双碳”的先发优势,环城生态公园规划生态用地面积达133.11平方公里,是研究城市碳排放控制的关键突破口。“双碳”目标需要环城生态公园这样的建成载体,环城生态公园也需要其科学内涵和政策保障,二者具有天然的互补优势。碳汇测算公园碳汇城市绿道仅仅是环城生态公园的一部分,其周边的建筑、设施以及使用场景所构文_吴文元 何博 张林林 和德亮127CITY VIEW 城市视点成碳源已突破绿道主线本身的定义范围。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朱晓青提出绿道综合带概念对于公园碳汇测算具有一定参考性,其含义是以绿道为基础,在绿道线路及其附属空间上复合区域多种功能设施的综合性廊带系统。当前,环城生态公园这样的综合性区域碳汇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本节试图通过少量的数学模型描述一种简单测算法,便于理解碳汇构成,同时引入公园碳汇的概念。简单测算法本方法学适用于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的核算,减排量核算周期以年为单位,最少为1年。项目碳汇量A(kg),等于单位时间间隔内,项目边界内林木B、灌木C、草地D的碳储量变化量之和,如公式(1)。(1)A=B+C+D林木生物质碳储量B的变化主要包括每年乔木生长生物量碳吸收,基于城市绿化林木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年平均增长量计算,如公式(2)。(2)B=4412*E*FB林木生物质碳储量(kg)4412CO2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E林木面积F城市绿化林木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年平均增长量(kg)灌木生物质碳储量C通常在最初一年迅速,之后很快进入稳定阶段,生物量变化较小,其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基于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计算,草地类同,如公式(3)。(3)C=4412*G*HC0C灌木生物质碳储量(kg)4412CO2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G灌木面积H灌木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kg)Co年初灌木生物质碳储量(kg)草地生物质碳储量D,如公式(4)。(4)D=4412*I*JD0D草地生物质碳储量(kg)4412CO2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I草地面积J草地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kg)D0年初草地生物质碳储量(kg)由于公园是一个线性的复合城市系统,仅用林木草地的碳储量变化量核算的数据会偏大,未考虑诸如植物养护、新建设施、植被密度的阶段性碳排量,因此引入碳中和指数K(0100%)对全线碳汇数据进行优化,如公式(5)。(5)Q=A*K=4412*(E*F+G*H+I*J)(C0+D0)*KK绿道综合带碳中和指数(0100%)(绿道综合带的不同区段的碳绩效状况均值)“双碳”目标助力环城生态公园政策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各省、市政府也加快研究印发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政策。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逐渐规范,碳排放计量体系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全面扩大,同时兼有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税收优惠、绿色金融工具等经济政策支持,“双碳”目标能给予的政策支撑基础已逐步筑牢。价值支撑环城生态公园可为“双碳”目标实践提供价值支撑。中国科学院对环城生态公园的价值进行了量化预估,提出3个“1万亿”,一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可产生40年以上持续性效益累计超过1万亿;二是消费支出价值,经过体育、文化、休憩等业态功能的植入和运营,从公园建成到2050年,市民以及国内外游客累积产生消费支出超过1万亿;三是土地收入价值,城市中心区域保留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带来中心城区功能结构优化、高品质场景塑造、高层次人才吸引等效应,提升内部及周边建设用地和物业的经济价值,相关土地收入总额达到1万亿。碳汇实践已有研究测算,2.5公里天府绿道1年吸收二氧化碳约83.70吨。环城生态公园累计建成各级绿道约650公里,折合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21762吨。此外,通过全域增绿、景观打造,全环栽植各类树木、灌木、景观花卉24万余株,生态绿地面积从80多平方公里增至120多平方公里,园区内河道、湖泊、湿地等多样水系12.33平方公里,其产生的调水净水、固碳、释氧、滞尘等生态功能还未作碳汇测算。同时,其在生态产品、城市空间格局、城乡融合、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生活引导等方面推动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诠释了“双碳目标”与人类命城市视点CITY VIEW128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绿色金融2022年8月,环城生态公园碳汇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成功完成1092吨成都市CDCER交易,并通过碳减排量质押的方式取得银行机构1000万元流贷授信,首期贷款100万元融资期限为120天,融资利率为1.8%/年。交易及融资落地成功将碳汇与银行流贷进行有机融合,创设了“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CDCER质押融资产品,资金撬动倍数达到83倍,为碳资产运作、创新绿色融资模式探索出全新范式,有利于持续引入优质低息资金助力绿色发展建设。未来研究趋势“双碳”目标与公园城市建设是个新课题,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没有成熟的经验案例,未来可从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研究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在全国形成可复制(或部分复制)的推广模式。生态公园建设需要与所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的主要产业形态等相结合,探索能突出城市特色,符合地方“双碳”目标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二是研究以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带动城市发展,利用大型生态公园建设项目形成区域发展引擎。鉴于城市绿地系统是市区内唯一的自然碳汇,应加强城市绿化中的植物群落配置的研究,从树种、群落密度、群落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升碳汇效益和能力。三是研究生态公园的科学标准和价值评估体系。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生态公园建设也不是单方面投入,应深入研究生态公园的盈利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未来社区、碳交易、驿站经济、文旅经济等,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双碳”实践探索成都市正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未来应考虑以“双碳”目标为切入点,探索从“示范区”到“推广者”的角色转变,在城市发展中实现“绿道超车”。一是制定“双碳”行动方案时,充分考虑环城生态公园碳吸收的增量作用,加大其碳汇核算和低碳建设力度,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多数据支撑;二是打造全国首个公园碳汇方法学并完成CCER备案,其衍生的碳交易可为项目建设运营提供绿色资金支持,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三是加强公园城市宣传力度,将成都市与“绿水青山”深度绑定形成“刻板印象”,让城市的绿色发展创造力、绿色经济竞争力、绿色环境吸引力深入人心,输出“公园城市模式”。作者单位:成都兴城双碳研究院编辑:李丹丹12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