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根基是农村】农村烟囱根基砌法视频记得前年的某个时候,我曾在张利文的一篇文稿上写了一句评语:突飞猛进。说的是他对散文写作的神速进步。那时他刚写散文不久,转瞬之间,就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随后,我就断断续续地知道,他一篇又一篇散文作品在不同杂志上连续发表。时间不长,又得知他已有作品入选了一些散文选本,有的优秀作品得了奖。总之,我听到了他一路前行的脚步声。这一次,他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他告诉我,他的散文集参加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以全票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即将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送来了这部散文集文稿,我看了书稿中那些我没有看过的作品,又一次令我惊喜。他已经悟出了新散文写作的奥秘,用新的写法,写出了新的感觉,也写出了生活的深度。他起步阶段的写作题材,也和一般青年作者一样,主要是写童年、写同学、写父老乡亲,这就是收集在本书第三辑他们的村庄中的那些作品。那时,他无论记人叙事,都有比拟完整的过程、情节或细节,采用的是比拟传统的写法。当时有一点已引起我注意,他的有些作品不是简单地讲述某个故事,而是努力开掘这些农村人物在走进城市之后,或在农村走向城市化过程中,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一点,我认为在当今散文写作中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正在迅速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广阔农民都被卷进了这场迟到而又快速的巨变中,他们在巨变洪流的冲击下产生了种种困惑和“不适〞。世世代代含辛茹苦的中国广阔农民,正在欢愉和焦躁的交响中生活着、经历着、体验着,正在以他们的坚忍不拔、焦躁不安和种种无奈,享受并消解着时代巨变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中国农民的这种心路历程,不就是时代巨变的脉动吗?当今散文写作中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真切的时代脉动。所以,我曾鼓励他沿着这条路子写下去。这次再读他的作品,发现他的写作题材已经突破了童年记忆的疆域,视野拓展了,表现手法也突破了传统范式。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客观描摹转向了写作主体的内心表达,这是质的飞跃。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无论从事何种文学样式的写作,写作主体感觉的觉醒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他们的村庄到一天的长度这两辑作品,是两个层次清楚的台阶,他留下了向上攀登的两个清晰而扎实的脚印。从黄寺到马甸是他登上第二台阶的标志性作品,是他散文创作的一次“顿悟〞、一次突破。诚如他自己在不多见的作家中所说,“写作者必须找到通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