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docx
下载文档

ID:1663065

大小:31.86KB

页数:2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金融 发展 困境 破解 路径
农村金融开展困境及破解路径 农村金融开展既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激活乡村资源、开展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健全适合现代农业开展和农村经济振兴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效劳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202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任务仍繁重而艰巨,要坚持乡村高质量开展,促进更多农村资源和资本深度融合。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突出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农村金融开展的科学路径,是破解现阶段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所在,对于顺利实现十九大提出的普惠金融目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三农〞开展新时代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四川农村金融开展现状 自1994年四川被国家列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省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大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长期努力,四川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多,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农村金融效劳体系日渐完善。目前,四川已经初步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互相补位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农村金融效劳体系,表现出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层次、产品专业化、效劳便利化的鲜明特征。一方面,金融网点覆盖领域不断延伸。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把优化金融效劳环境、提升金融效劳质量抓在实处落在要处,构建起县乡村组便民效劳大格局,不断延伸便民金融效劳触角,将“最后一公里〞效劳送到家门口,使得农村金融效劳覆盖率加速提升。近年来,四川县级及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已增至9000余个,规模持续保持在全省机构网点总数的70%以上,但占全国网点总量比例缺乏2023%,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设立助农取款效劳点超2023万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西部地区开展前列,覆盖18个地(市、州)的74个县(市、区),实现2124个根底金融效劳空白行政村效劳全覆盖。另一方面,金融效劳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各涉农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打造特色金融产品和优质便民效劳,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消费市场,农村金融效劳产品也更加多样化、智能化,比方XX省银监局打造“物理网点+效劳点+电子机具+流动效劳〞等新型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业银行XX省分行不断升级“链式〞金融效劳品质;XX省农信社推出“跨越通〞信贷业务;邮储银行建立“涉农信息数据库〞等。涉农金融效劳网络的不断延伸和金融效劳产品的不断创新为四川农业开展和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农村金融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近些年,在国家推出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定向费用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四川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积极挖掘农村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涉农金融业务,农村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四川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涉农贷款投放大幅增长。各涉农金融机构围绕农村地区的优势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农业产业和相应金融资源,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投入。近年来,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实现持续增长,已占全省各项贷款总额的40%以上。其中,农村贷款占各项贷款的36.2%,农村贷款中的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的17.3%,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涉农保险覆盖面持续拓宽。自202223年四川被列为国内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省份以来,涉农保险机构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效劳方式,不断扩大涉农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效劳品质,保费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已实现农业保险业务在所有市(州)XX县区域农村地区全覆盖,位居全国前列;保险品种得到逐步拓展,其中,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品种12个,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29个,覆盖范围涵盖农、林、渔、牧等各大行业。保险产品在四川农村地区的创新应用与推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四川农业的吸引力,对促进更多其他金融资源向四川农村地区流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农村金融支农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增强,支农效劳工程由传统种养业逐渐开展成现代农业,从简单存贷款业务不断新增保险、担保等多项金融业务,支农惠农能力大幅提升。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得到灵活运用。比方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和涉农贷款比例考核同时达标的县域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这有利于提升县域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形成可持续的支农能力;农业银行已形成“两部八中心〞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低两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有效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再贴现政策作用,支持“三农〞信贷投放,为农村实体经济开展提供低本钱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获得再贷款支持,引导示范基地工程建设,近五年来,四川涉农金融机构向示范基地共发放贷款57亿元,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出近202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对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超200亿元,有力促进了四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对四川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进展较快。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效劳创新已取得重大进展,推出的一系列信贷产品深受农户欢迎,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不断延伸,融资担保方式持续创新。一方面,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成都涉农银行机构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扩大了财产权抵质押范畴,推出了农房抵押贷、“花木贷〞、养殖水面经营权抵押贷等金融创新产品。这些金融创新产品的应用,有利于四川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另一方面,融资担保方式创新取得新进展。XX省有关部门已共同出台工作方案,在成都等8个城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近五年来,共达成贷款协议200余个,贷款金额超5亿元。这一举措对于构建利益均衡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及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农村金融开展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尽管四川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从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上看,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农村金融供给尚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及农村经济高质量开展要求。 (一)法律政策环境尚不完善。第一,缺乏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从国内立法现状来看,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开展情况的报告明确提出“适时启动农村金融地方立法〞;2023年,全国人大正式启动“农村金融立法程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规定,“应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立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将加快农村金融立法作为保障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尽管农村金融立法已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但截至目前,尚未正式出台统一的农村金融法律,使得四川农村金融开展缺乏相应法律依据,造成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在监管目标、方式及措施上有所混淆,弱化了农村金融的性质和功能。第二,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就正规金融机构而言,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在助推“三农〞开展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就非正规金融组织而言,当前主要通过部门规章及其他标准性文件进行标准,法律效力较低。一旦碰到法律未涉足的领域,非正规金融组织极易陷入为难境遇,不利于非正规金融组织健康开展。第三,现有的国家和地方有关农村金融开展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相去甚远。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上显得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在资金流向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干预现象,导致金融资金支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有关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农村金融中出现的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进行遏制,致使农村金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缺失严重。第一,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困难。一些农户由于对征信工作缺乏必要了解,往往出于对个人信息平安考虑而误报或谎报相关信息,增加了信息采集难度,导致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同时,与城市信用相比,农村信用具有圈层结构的鲜明特征,即以农户家庭为中心,逐层向宗族、村落、乡镇、县城等辐射延伸,进而构成农村社会的圈层信用结构。由于圈层间存在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遍意义下的信用体系建设。此外,局部涉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从业经验缺乏,在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方面主动性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既加剧了农村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制约了农户金融效劳的可获得性。第二,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可持续性缺乏。目前,四川主要有两种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方式。一是“政府主导+人民银行〞合作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对政府政策依赖性较强,假设政策不连续,那么无法保证农户信用信息持续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农户信用信息管理较为复杂,需要经常维护和升级信用征集系统,这笔经费如何解决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二是涉农金融机构依据独立的客户管理系统创立农户信用档案。这种方式往往只能采集到与本机构有业务往来的农户信用信息,对分散在有关部门的非银行农户信用信息难以搜集全面。故前述两种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方式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可持续问题,从而限制金融效劳覆盖面的拓宽。第三,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缺少统一标准和规划。目前,四川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在参评主体的界定、信用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不同信用评价机构对同一农户的信用评估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可比性。同时,除少数农村地区成立专门的农户信用评价小组外,四川其余农村地区均缺乏客观的第三方农户信用评价机构。此外,不同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户信用评价上缺乏统一标准,对农户所在乡镇情况了解甚少,导致评定结果失真。 (三)农村金融开展结构失衡。尽管四川农村金融支农成效显著,但农村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支农主体结构失衡和农村金融供需结构失衡两个方面。从农村金融支农主体结构来看,由于“三农〞业务具有风险高、本钱大、收益低等天然弱质性以及有效抵押物缺乏、财务管理根底薄弱等实际困难,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开展的内生动力缺乏,很多涉农金融机构并未真正发挥支农作用。目前,四川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开展银行、邮储银行及农信社组成。近年来,各级农信社的农业贷款占全部农业贷款比重越来越高,均在90%以上,堪称是绝对的金融支农“主力军〞。农业银行虽然在农村设有数家分支机构,但其业务重心并未把支农投入放在优先位置考量,更多地是放在各地级市XX县区里,故在支持农村经济转型中作用有限。邮储银行与农业开展银行虽然有支持“三农〞的义务,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要求有正规资质的担保公司为涉农企业提供担保,否那么不予放贷,故多数涉农企业很难依靠它们缓解融资困境。同时,四川农村中还存在诸多民间借贷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盲点形成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但因其总体实力不强,在深入拓展涉农金融业务上明显受限。此外,从承办全省农业保险的三家保险机构(中华联保、法国安盟、人保财险)来看,人保公司的业务量约占全省的97%,保险市场竞争缺乏,开展结构存在严重失衡问题。四川农村金融不仅表现出支农主体结构失衡,还表现出供需结构失衡。一方面,尽管四川农村根底设施大为改善,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根底设施还十分薄弱。由于贫困农村地区开展欠账较多,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往往不愿意为这些地区的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投放贷款。同时,贫困农村地区的一些农户在生产上仍然依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缺乏,加上存在金融知识盲区,对农村金融市场形势的前瞻性预判不够,有效信贷需求缺乏,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开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近年来,四川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建立,将在未来成为继传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