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的“情采〞含义与关系张姝涓: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第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系统讨论了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章风格论等很多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情采篇是其中重要的一篇,一直备受文论家们的重视,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情采篇阐述的“情采〞关系,和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在孔子“文质〞说的根底上,扩展了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关键词:情采;文质;为情而造文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文心雕龙结构紧密、论述详细、体系庞大。在情采篇中,针对当时的文风,作者在继承前人的根底上说明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为情而造文〞。一、误读与辨疑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情〞与“采〞两个字贯穿始终。长期以来,关于“情〞与“采〞的含义与关系始终有争议。“情〞与“采〞通常会被误读成文章的“內容〞与“形式〞。如郭绍虞、王文生文心雕龙再议中将内容与形式比为水与波纹、树木与花朵,说明内容与形式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提出了特殊的形式受其特定的内容决定。(1)构成事物的内在诸多要素是“内容〞,内在诸多要素的外在结构、表现形式是“形式〞。而在文学作品论中,文学作品呈现的内容是对象的形象、所处的情境、人物的思想流动以及性格、故事的情节等,这些内容依靠的表达方式就是其形式。而对于“情〞与“采〞来说,这不是关于文学的作品论,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或内在联系,而是属于作家创作论。所以用内容——形式来理解“情〞与“采〞就过于简单化、外表化。随着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有些学者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再简单只将“情〞与“采〞理解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譬如童庆炳认为,由“情〞到“采〞是一种运动变化的过程,即“情〞生而“采〞至。他提出人的自然的感情经过两度转变而化为作品的文学创作机制。有的学者认为,“情〞应该解释为“诚〞,即人的切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二、“情采〞的溯源作为一个美学上的概念,“情采〞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被最先提出,但在这之前,先秦以来的各种著述中就有关于“情〞与“采〞的特定含义的解释。从字源角度来说,“情〞从心,青声。原本的意思是指情感、情绪。“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2)从内心由内而外抒发的叫做“情〞,“情〞由感情引申为本性、欲望、意愿、私情、常情、实情等义,又由实情引申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