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其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理论、新概念不断产生。二十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一些“不见经传”的、富有中西医结合特质的新理论概念,它不仅表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产生全新的理论概念,而且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不断深化和进展的重要标志,成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形成、构建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要素。现仅举例说明如下。生理性肾虚•沈自尹等首先提出沈自尹等根据其对中医“肾”本质的深入系统研究结果和观察,以及中医理论关于“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衰老全过程等论述,“肾虚”中医辨证的临床标准主要是腰脊酸痛、腿软无力、双耳失聪、齿发脱落、性功能减退等表现,而这些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比较,恰恰都是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的外象。并通过临床研究证明:用中医补肾(益寿)法,可以从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延缓衰老具有显著作用;还进一步从实验研究证实:老年人肾阳虚的主要发病环节为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且老年人甲状腺及性腺(男)轴的异常变化和肾阳虚证的变化也甚为类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出现的“肾虚”即衰老现象,既符合于生理性(肾虚),也与1980年Everiff提出的“老年钟就在下丘脑”假说相一致。因此,沈氏提出:若青壮年具有“肾虚”症状,可称之为“未老先衰”(是否也可称之“病理性肾虚”——笔者按),而老年人出现的这些衰老现象则可称之为“生理性肾虚”。即认为衰老属于生理性肾虚。这一新概念,是沈氏对中医关于肾虚与衰老传统理论,进行深入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果。它不仅对中医传统理论概念“肾虚”的本质给予深入分析的提示,发展了中医理论,而且也丰富了现代老年医学理论和临床内容,具有临床实际意义。隐潜性证•沈自尹等首先提出沈氏等从60年代初即开始对中医理论关于“肾”本质的现代科学研究,到“证”本质研究。发现“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证明实了中医的“证”概念具有物质基础,并首先提出“肾阳虚证”具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隐潜性变化”。到70年代则进一步利用一些灵敏度较高的实验方法深入开展研究,又发现“肾阳虚证”不仅具有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紊乱,并具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乃致多靶腺轴的不同环节、或不同程度的隐潜性变化。同时在对哮喘病人的内分泌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哮喘患者既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其肾上腺皮质也有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