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相關法令、政策之介紹與宣導報告人:王立杰科長(教育處學管科)學校兒童少年保護的範疇家暴兒校園性侵害及性騷事件懷孕事件高風險家庭(高關懷兒童)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其他—憂慮、自傷或自殺案件執行時法令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家暴兒—學校(老師)的責任法令的宣導1.每學年4小時家暴防治課程2.學生瞭解自救的方法。3.瞭解兒少法相關規定。教師的辨識能力培養及關心注意每位學童行為(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通報(113責任通報及校安中心)輔導-心理輔導匿轉機制保密責任目睹家暴兒的輔導—重點工作身體虐待辨識參考指標之一皮膚傷害―瘀/挫傷發生於有皮下脂肪保護之處,如面頰、腹部、腰側面、臀部和大腿。傷痕形狀為有器物形狀的傷害,如棍打、繩鞭的標記、掌/指印。皮膚傷害―燒燙傷常見於生殖器、臀部及雙側手腳。虐待性燒燙傷與周圍健康組織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界線,與一般意外造成有漸進過渡區域的形狀不同,如臀部、會陰處的「甜甜圈的洞」、「斑馬紋」、四肢處的「手套形」、「長襪形」、香菸造成圓形一致的深度燒傷、或特殊形狀的烙印燒傷,如電熨斗或電捲棒。身體虐待辨識參考指標之二皮膚傷害―咬傷傷痕形狀有短列齒痕、橢圓形齒痕。若上犬齒留下的齒痕間距大於3公分,表成人造成。顏面傷害眼睛—有貓熊眼、眼皮腫脹的情形。耳鼻喉—如耳朵軟骨的瘀/挫傷。提醒你/妳,耳鼻喉部位通常不會有意外撕裂傷。嘴唇—如上嘴唇繫帶撕裂傷。牙齒—若牙齒變色,表牙髓已經壞死,可能有舊創傷。頭髮—若長短參差不齊,可能是被施虐者拔頭髮所致。身體虐待辨識參考指標之三頭部傷害―導致兒虐後遺症和死亡最常見的原因頭部因有頭髮覆蓋,外傷不易顯現,可從其情緒、生理狀態判斷,如煩躁不安、嗜睡、嘔吐、痙攣、精神狀態改變或呼吸暫停。精神虐待辨識參考指標情緒表徵心智、生理、或社會性發展遲緩。有偷竊、攻擊、逃學等反社會性行為。會打自己、割腕等自傷行為。凡事抱怨、極端被動或攻擊、過度要求、刻意吸引他人注意等行為。有吸吮、咬、搖晃等自我刺激行為。偷藏食物、狼吞虎嚥、吃調味料、吃垃圾桶的食物等。有遺屎遺尿的排便問題。不符年齡的成熟或幼稚的過份順應行為。黏人或不能忍受與父母分離、不安、重複問問題、不快樂、退縮等情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