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医患沟通医患沟通的技巧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3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早在1989年发布的《福冈宣言》中就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医患纠纷与沟通不当密不可分,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可能就会拉大医患间的心理距离。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看,有些习惯用语是医生最应避开的。接诊患者第一句话怎样问?不少医生以“你怎么了?”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认为再寻常不过了,然而在患者听来,似乎难以感受到医者的温度。如果能换成“你好!你那儿不舒服,需要什么帮助?或者我能帮你什么呢?”效果会大不一样。“不急着打断患者”也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基本礼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若·古柏曼教授在《医生如何想》一书中指出,美国居高不下的误诊率和首诊时间有关,病人陈述病情时,通常在18秒内就会被医生打断。也许有人会质疑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大医院的医生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听患者自述。事实上,会管理时间、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做出正确的顺序排位,也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本领。随着医联体的形成、医疗下沉到基层,三甲医院的医生应该把看病速度放慢,学会“变速看病”,即对于首诊、理解能力差、爱刨根问底的病人放慢速度,让他们对病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患者就更愿意听从医生的指导,快速完成诊疗。如果有些老年人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叙述病史找不到重点,我们可以打断他的叙述,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问诊,否则尽量不要打断患者的叙述。问诊完毕你可以说一些同情或者安慰的语言,拉近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在门诊,部分医院就诊秩序混乱,很多患者或家属不排队,一窝蜂地挤在诊室里,甚至大声喧哗、打电话。这不仅干扰诊病的思路,还影响医患的心情。对此,希波克拉底说,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那些传授我行医之术的老师——患者。医生要先学会尊重患者,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与信任。遇到加塞的患者,不能简单的说“没有看到我在忙吗?外面等着!”,不妨严肃而客气地告诉他:“请你先去门外等一下,我给这位患者看完病就叫你,谢谢。”北京儿童医院的胡亚美院士有个好习惯:看完一个病人后,起身把孩子和家长送到门口,再叫下一位病人进诊室。这样做既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也不会因久坐而伤身,值得医生们学习。医院方面,要加强管理水平,通过叫号系统、遥控碰锁、免打扰提示牌、严格施行实名制、增加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