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有形成份分析十问一为什么将尿沉渣检查定名为尿有形成分检查及尿颗粒分析?尿沉渣检查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理检查、化学检查结果相互对照,联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于临床诊断、病程观察。如隐血试验与红细胞、酯酶试带与白细胞、蛋白与管型等对肾及泌尿系统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以往直接用离心尿,取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故称为“尿沉渣检查”,而目前进展的流式原理检查方法,自动化检查、敏感性高、无需离心分析尿中有形成分(FormedElement),因此称为尿有形成分检查。近年来强调分析尿中所有颗粒,即细胞、管型外的黏液、细菌、霉菌、结晶、药物等,故又进一步称为尿颗粒分析(AnalysisofUninePanticle)。二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有多种。如①玻片镜检法②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法③自动尿有形成分冲液器及设置标准计数池④倒置显微镜检查法⑤相差、干涉、偏光、荧光及电镜等检查法⑥染色鉴别法⑦自动化流式分析仪分析法⑧层流式图案分析仪等。不管用哪种方法,其指导原则应是①要求实验室按国际标准化要求准确分析。强调分析的高度重复性及标准化,以获取有临床价值的试验数据。②采用单位体积报告(如微升或升)比用低倍镜视野或高倍镜视野报告最低到最高值更有价值。③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当自动分析颗粒出现报警信号或有形成分与物理化学方法结果不符时,应强调显微镜复查,要改变低倍镜看管型、高倍镜查细胞的传统概念,强调油镜检查(×1000)更能鉴别尿中的上皮细胞与白细胞、更能鉴别尿中其它颗粒如影红细胞、细菌、结晶或脂肪滴等。三为什么说选择合适的尿标本是保证分析尿有形成分质量的第一要务?由于尿液成分的多样性、重复性加上标本排出体外的易变性,因此尿排出在2h以上可发生细菌生长、蛋白分解、细胞破坏、pH由酸性到碱性等变化,这样严重影响尿液分析的准确性。以往留尿标本要求①清洁有盖容器②中段尿(防止尿路、阴道分泌物污染)③及时送检。目前门诊病人易于办到,但由于随机尿受饮食、运动等多因素影响难以做到标准化,目前多用于急诊患者或餐后尿测尿糖,并不适于尿细菌学检查。清晨第一次晨尿,由于尿液贮留膀胱时间较长,尿成分浓缩,因此适用于试带化学过筛、蛋白检验、临床化学定量(以肌酐做比值)、细菌检查、亚硝酸盐试验特别是尿沉渣镜检等多种目的。但鉴于有时病人清晨一醒即留晨尿与两小时内完成尿有形成分分析的要求不符,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