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体征及口腔护.ppt
下载文档

ID:129325

大小:100KB

页数:28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生命 体征 口腔
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体温 定义: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6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0.5度。测量方法: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体温的生理变化 年龄 新生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略低于成年人。性别 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的基础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排卵后体温上升,是因排卵后形成黄体,黄体分泌的黄体酮有升高体温的作用。昼夜变化 清晨26时体温最低,白天开始活动时体温逐渐上升,下午28时体温最高,入夜后体温又逐渐下降,24小时内体温波动幅度为0.51.5。其他 以上等等因素均会对体温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测温时,应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使病人在安静状态下测温,以便所测数值更加客观、准确。异常体温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称为发热。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其中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 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1.低热:体温37.338.0C 2.中等热度:体温38.139.0C 3.高热:体温39.141C 4.超高热:体温在41C以上 发热的过程 发热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肌肉酸痛、无力。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增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3.退热期(体温下降期)特点: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C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0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C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 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快速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体温过高的护理 1.降温:降温措施可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0C,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C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做大动脉冷敷。行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2.休息: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康复。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同时提供病人合适的环境,如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4.保持清洁与舒适:加强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且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出现口腔感染,因此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皮肤护理,退热期往往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卧床者,要注意防止压疮的发生。5.安全护理:高热者有时出现躁动不安、谵妄,应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固定病人。6.心理护理:体温上升期,病人应突然出现发冷、发抖、面色苍白,而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护士应经常关心病人,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高热持续期,护士应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身心不适,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退热期,护士应满足病人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7.加强病情观察:观察体温,一般每日测体温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2次,并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伴随症状、治疗效果等 8.健康教育: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监测体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介绍休息、饮食、饮水的重要性。体温过低 定义: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临床表现 发抖、皮肤苍白、冰冷、血压下降、呼吸和心率减慢、意识紊乱、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原因 (1)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如早产儿不能对外界温度变化而进行自身调整以保持恒定。(2)疾病或创伤 如失血性休克、极度衰竭、中度营养不良者。(3)低温环境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易造成体温不升。(4)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 生命体征呼吸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正常呼吸 正常呼吸是比较均匀、规则、无声、不费力,一般是在无意识中进行,但有时也可随意识改变深度和频率。正常呼吸的频率是16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男性、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的生理变化 年龄 婴幼儿呼吸频率较成年人快,但老年人稍慢。性别 同年龄女性快于男性。其他 活动、情绪激动、环境温度升高时,均可使呼吸增快;休息和睡眠时呼吸较慢。异常呼吸 频率异常 呼吸增快 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呼吸减慢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麻醉剂、镇静剂服用过量等 深度异常 深度呼吸(库斯莫尔呼吸)呼吸深大而有规则。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浅快呼吸 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有时呈叹息样。常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部疾患。节律异常 潮式呼吸(陈-施氏呼吸)间断呼吸(比奥呼吸)声音异常 蝉鸣样呼吸 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象蝉鸣样的声响。常见于喉头水肿或异物。鼾息呼吸 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常见于昏迷、呼吸道肿瘤等。呼吸运动异常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一般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当出现(1)肺或胸膜疾病,如肺炎、胸膜炎;(2)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 一般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当出现腹膜炎、大量腹水、腹腔极大肿瘤等均可使膈肌向下运动受限,出现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呼吸困难 是指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异常,主要由于气体交换不足,机体缺氧所致,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出现呼吸费力、紫绀、端坐呼吸、鼻翼煽动等。临床一般分为三类: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病人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 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生命体征脉搏 脉搏就是指浅表动脉的搏动。正常脉搏的观察 1.脉率:即每分钟脉搏搏动次数。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脉率为每分60100次。在正常情况下,脉率与心率一致。如脉率微弱难以测得,应测心率 2.脉律: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3.脉搏的强弱:正常情况下,脉搏强弱一致,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心排出量,动脉充盈程度,动脉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 4.动脉管壁的弹性:正常的动脉管壁光滑,柔软,有一定弹性 异常脉搏 1.频率异常 速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超过每分100次,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缓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低于每分60次,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 2.节律异常:脉搏出现节律不均匀、不规则,间隔时间不等的变化。(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中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间歇脉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少数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发生机制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出冲动,使心脏搏动提早出现。(2)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隔二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3)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且心率失常越严重,“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