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后脑出血和血管性水肿应对策略•1996年FDA批准了r-tPA用于卒中的溶栓治疗。•目前静脉溶栓仍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溶栓治疗的并发症–颅内出血是临床医生溶栓治疗时最大的顾虑之一。颅内出血•1.特点:•(1)发生率约6.4%-19.8%•(2)是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50%。•(3)多发生在梗死的中心区。•(4)有症状的出血多发生在溶栓后的24-36小时内。•(5)常被溶栓后不合理用药所诱发(如普通肝素的应用)颅内出血•2.危险因素•(1)年龄:每增加10岁,出血率提高1.3%,可能与老年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尤其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有关。•(2)给药时间:严格在时间窗内给药出血发生率低于10%。•(3)溶栓药的剂量与类型:剂量越大,越容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4)溶栓时合并用药:肝素抗凝治疗加重出血倾向,目前不推荐在溶栓治疗的24小时内应用肝素及阿司匹林颅内出血•2.危险因素•(5)CT早期梗死表现:早期CT异常与病情严重均为脑梗死溶栓治疗后果不良的相关因素。大面积脑梗死时,即使溶栓血管也难再通,并且会使致死性颅内出血增加。因此,对CT早期有梗死征象者不推荐溶栓治疗。•(6)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在NINDS实验中,NIHSS评分>20分的患者出血的概率是NIHSS评分<5分的11倍,故有学者认为NIHSS评分>25分为溶栓的禁忌症。颅内出血•2.危险因素•(7)脑梗死部位:对于颈内动脉闭塞尤其是其起始部或海绵窦段闭塞,引起的缺血程度重,Willis环参与的侧支循环差,即使完全再通预后一般不佳,且易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而死亡。•(8)血压:起始24h严格的血压控制(BP<185/110)是预防溶栓后出血的重要条件•(9)血糖:有研究显示血糖>11.1mmol/L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率25%。故有学者提出治疗前血糖>22.22mmol/L也应作为溶栓禁忌症。颅内出血•2.危险因素•(10)既往房颤病史及其他心脏病史:是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11)实验室指标:FDP的升高可能与一些患者发生实质性脑出血有关。APTT过分延长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对合并抗凝治疗的患者密切观察APTT,使其不超过对照组的1.5%。颅内出血•3.发病机制•继发性纤容亢进和凝血障碍。•缺血早期血管已经受损,恢复血供后,由于通透性增高使血液渗出•梗死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而伴有再灌注出血。颅内出血•4.分型•临床分型•无症状,NIHSS评分无增加。•有轻微症状,NIHSS评分增加1-3分。•有严重症状,NIHSS评分增加4分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