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一、正常心肌电生理静息膜电位:心肌细胞在静息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形成动作电位,按发生顺序分成5个时相。1、正常心肌膜电位0相(除极期):静息电位由-90mV上升至+30mV快反应细胞—Na+经过细胞膜快钠通道大量迅速内流形成。慢反应细胞—Ca2+较慢的内流引起。1相(快速复极初期):短暂K+外流和Cl-内流。2相(缓慢复极期):主要是Ca2+内流,并有少量Na+缓慢内流,同时有少量的K+外流及Cl-内流,是多种离子流入流出的平衡结果,又称平台期。3相(快速复极期):Ca2+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膜电位水平。4相(静息期):通过Na+,K+-ATP酶作,恢复到静息电位时的离子分布。动作电位时程(ADP):0相到3相完成了除极和复极2、自律性部分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自发的节律性兴奋的特性。3、传导性心肌细胞在任何部位发生的兴奋不但可以传至整个细胞,而且可以传至相邻细胞,以至引起整块心肌的兴奋。4、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除极开始到复极膜电位恢复到-60mV的一段时程内,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称为有效不应期(ERP)。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肌自律性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引起心动频率或心动节律发生改变,并可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律失常的分类缓慢型: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治疗快速型:抗心律失常药治疗1、降低心肌自律性:①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奎尼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维拉帕米),减慢4相除极化速度率;②促进K+外流(利多卡因)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4相除极化所需时间延长。2、消除折返激动:①改善传导,消除单项阻滞(利多卡因)②抑制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奎尼丁)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3、改变ERP,APD,消除折返:①延长ERP↑↑,APD↑,(EPD∕APD)↑,绝对延长ERP(奎尼丁,胺碘酮)②缩短APD↓↓,ERP↓,(EPD∕APD)↑,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苯妥英钠)③使邻近细胞ERP的不均一趋向均一4、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①促进和加速复极,减少EAD;②降低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维拉帕米),从而有效减少DAD。抗心律失常药分类:药物主要特性Ⅰ钠通道阻滞剂ⅠΑ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适度,绝对延长ERPⅠΒ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促进K+外流,缩短APD,相对延长ERPⅠC普罗帕酮显著,对APD几乎无影响Ⅱ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Ⅲ延长APD药胺碘酮抑制K+外流,延长ERP,A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