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施康定病例分享、讨论蚌医附院肿瘤内科毕明宏主任基本信息姓名王家亮性别男年龄55岁入院诊断右肺癌右颈淋巴结转移、全身多发骨转移肿瘤治疗史2008.9.16患者无意中发现右颈一花生米大小包块,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差。次日于我院行“右颈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200821827):右颈淋巴结转移癌,于蚌埠一院查胸部CT:右上肺占位,肺癌可能。2008.9.25起于我科予TP×2,复查胸部CT示效果不佳,后改为GP×4,期间复查胸部CT示:肺内肿块缩小,后定期复查及免疫治疗未见异常。2010.6复查胸部CT发现右上肺占位较前增大,肺内病灶评价为进展,又予NP×2。2010.12因全身多处疼痛行骨ECT:全身多发骨转移瘤,辅以帕米磷酸二钠及免疫。2011.4复查胸部CT:右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病灶评价为进展,予培美曲塞单药化疗至今。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PE(首次入院):神清,步入病房,右颈部可及约1.5cm大小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罗音,HR68次/分,律齐,未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NS(-)。我院“右颈部淋巴结活检术”,病理(200821827):右颈淋巴结转移癌.胸部CT(蚌埠一院):右上肺占位,肺癌可能。2010.12骨ECT:全身多发骨转移。疼痛病史:部位:全身多处骨痛强度:VAS评分9分运动或静息的影响活动后加重性质:酸痛时间:持续性疼痛评估初始剂量的确定和调整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情况进行评价,之后还要根据病人疼痛情况和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用药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治疗状况;病人曾用过的镇痛药物的每日剂量、强度和类型;用于计算羟考酮剂量的方法的可靠性;患者的阿片使用史和阿片耐受史;镇痛效果和副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爆发痛的处理和剂量的计算确定爆发痛指在按时给药时,两次合理的给药时间内出现的评分≥4分的疼痛。药物:常使用即释吗啡,常用剂量为前24小时的总量的10%~20%。高剂量的吗啡和奥施康定换算公式如下:高剂量吗啡mg/日x1.5=羟考酮的口服剂量mg/日.在滴/定过程中,若疼痛控制良好,和/或出现难以控制的毒副反应时,应考虑减量,幅度为25%~50%。本例患者:2010.12初次出现骨痛,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片Bid,效果不明显2011.1开始口服奥施康定10mgBid,后根据患者疼痛耐受程度和全身情况,逐渐加量2011.4剂量调整至100mgBid2011.7因癌痛控制不满意,奥施康定100mgBid+芬太尼透皮贴,目前疼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