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学(精).ppt
下载文档

ID:116728

大小:88.50KB

页数:33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伤寒
伤寒学伤寒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学教研室伤寒学教研室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伤寒学定义 对象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伤寒论的学术成就;的学术成就;内容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目的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中医主干桥梁课 第二节第二节 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论伤寒论地位:地位:是中医是中医经典经典著作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医著医著,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际的临床医学著作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自唐代以来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必读课程 对日本对日本、朝鲜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伤寒论学术成就伤寒论学术成就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伤寒论学术渊源伤寒论学术渊源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医学史由医学史由“理理”到到“治治”的质的飞跃,奠的质的飞跃,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杂病论,杂病论,一偏外感,一偏内伤一偏外感,一偏内伤。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成体系。成体系。伤寒论学术渊源伤寒论学术渊源 内经内经 伤寒论伤寒论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温病学温病学 源与流,理到治源与流,理到治 姐妹篇姐妹篇 源与流源与流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从学术言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作者:张仲景作者:张仲景,名机名机,字仲景字仲景,公元公元150-219年在世年在世,荆州南阳郡人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人),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被后人称为被后人称为“医圣医圣”。成书约成书约200-219年年。伤寒论伤寒论成书成书:成书条件成书条件:1 社会历史背景是成书的客观条件社会历史背景是成书的客观条件 战乱频繁战乱频繁 瘟疫流行:瘟疫流行:自序自序曰“建安纪年(曰“建安纪年(196年)以来,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居其七”。曹植曹植说疫气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有号泣之哀。”2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 辨证论治法则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辨证论治法则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体应用于临床。体应用于临床。伤寒在汉代是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伤寒在汉代是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经验。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长沙马王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载方载方180首,首,药物药物240味。味。伤寒论沿革:伤寒论沿革:伤寒卒病论伤寒卒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伤寒论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 伤寒论伤寒论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年)西晋西晋 王叔和王叔和 是第一个整理仲景遗著的人是第一个整理仲景遗著的人 唐唐 孙思邈孙思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为卷九、卷十,为伤寒论伤寒论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宋版本”(“宋版本”(10651066)高保衡、林亿)高保衡、林亿等等 宋镌治平本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宋镌治平本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故首校伤寒论。故首校伤寒论。“赵刻本”“赵刻本”明明 赵开美的复刻本赵开美的复刻本 成注本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伤寒论原文编次伤寒论原文编次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按法类证(钱潢、尤怡)按法类证(钱潢、尤怡)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 叶天士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到气才可清气”论点与论点与伤寒论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表里先后治则 吴鞠通银翘散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伤寒论承承气汤气汤 复脉汤系列与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伤寒论炙甘草汤炙甘草汤 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中大量和巧妙应用和巧妙应用伤寒论伤寒论方与法方与法。第四节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感受风寒之邪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感而即发的疾病。更狭义:太阳病伤寒表实证更狭义:太阳病伤寒表实证。伤寒论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风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第五节第五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病因:四时之气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感而即病为伤寒。不即发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暑气为至夏感暑气为热病热病 非时之气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由于传染性大,又称又称“疫疫病病”。发病:发病:与体质强弱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社会因素等相关 传变途径:传变途径:主病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之说。传变:传变:循经传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本经自病-未经传变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称也称“直犯直犯”。直中直中-病情严重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初起即为三阴病 合病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无先后第次之分 并病并病-一经病证未罢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有先后第次之分先后第次之分。两感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阳病入阴阳病入阴-病情加重病情加重,阴病出阳阴病出阳-病情减轻病情减轻。传变与否传变与否 正气强弱正气强弱 感邪轻重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治疗当否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津液受伤津液受伤-多传少阳、阳明多传少阳、阳明 阳气受伤阳气受伤-多传三阴多传三阴 由表入里由表入里-病进病进 由里出表由里出表-病退病退 第六节第六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六经 太阳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少阳、太阴太阴、少阴少阴、厥阴厥阴,总领总领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经辨证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是以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少阳、太阴太阴、少阴少阴、厥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阴阳、气血气血、脏腑脏腑、经络经络、气化气化、发展阶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方药、调护在内的调护在内的综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三阳病:以腑病为主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正盛邪实 太阳病太阳病-为初起阶段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病位在表(膀胱膀胱),病病 机为感受外邪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治以汗法治以汗法。阳明病阳明病-极期阶段极期阶段,病位在里病位在里(胃肠胃肠),病机病机 是阳明化燥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胃肠实热。治以清下治以清下。少阳病少阳病-亚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病位在半表半里(胆胆、三三 焦焦),病机是胆气内郁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三焦失枢。治以和法治以和法。三阴病:以脏病为主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正衰邪盛 太阴病太阴病-为后期为后期(正虚正虚),病位在里病位在里(脾脾),病机是脾阳不足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治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健脾燥湿。少阴病少阴病-为危重期为危重期(衰竭衰竭),病位在里病位在里(心心肾肾),病机是心肾虚衰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治以或回阳救逆,或或育阴清热育阴清热 厥阴病厥阴病-末期末期(终末终末),病位在里病位在里(肝肝),病病机是寒热错杂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治以寒温并用,攻攻补兼施补兼施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六经辨证体系特色:以六经病为纲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汤方证为目 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的意义:辨疾病病位:表里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辨疾病发展趋势:阳证转阴阳证转阴-加重加重 阴证转阳阴证转阳-向愈向愈。定位定位、定性定性、定量定量、定向定向 不仅为外感病诊治提供了有效的不仅为外感病诊治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辨治提供了一般规律辨治提供了一般规律。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阴阳:六经辨证实质就是三阴三阳辨证,阴阳:六经辨证实质就是三阴三阳辨证,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是阴阳辨证。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是阴阳辨证。表里:邪在三阳者为表,邪入三阴者为里。表里:邪在三阳者为表,邪入三阴者为里。就三阳病而言,邪中太阳者为表,邪入阳就三阳病而言,邪中太阳者为表,邪入阳明者为里,邪在少阳者为半表半里。明者为里,邪在少阳者为半表半里。虚实:就六经病而言,三阳病多属实证,虚实:就六经病而言,三阳病多属实证,三阴病多属虚证。三阴病多属虚证。寒热:三阳病以阳盛发热为主,三阴病以寒热:三阳病以阳盛发热为主,三阴病以阴盛恶寒为主。阴盛恶寒为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及病理演变的核心,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及病理演变的核心,所以六经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不能脱所以六经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不能脱离脏腑而孤立存在。离脏腑而孤立存在。有的医家提出,六经辨证是以辨脏腑为有的医家提出,六经辨证是以辨脏腑为主,辨某某病实质上就是指该经所主的脏主,辨某某病实质上就是指该经所主的脏腑经络为病。但又不仅仅指部位,还包括腑经络为病。但又不仅仅指部位,还包括该经的气化为病的特点。该经的气化为病的特点。第七节第七节 伤寒的治则治法伤寒的治则治法 治则:治则: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祛邪扶正祛邪扶正 调和阴阳调和阴阳 标本缓急标本缓急 正治反治正治反治 治法:治法:八法俱备:汗八法俱备:汗-麻黄汤麻黄汤 吐吐-瓜蒂散瓜蒂散 下下-承气汤承气汤 和和-小柴胡汤小柴胡汤 温温-四逆汤四逆汤 清清-白虎汤白虎汤 补补-小建中汤小建中汤 消消-抵当汤抵当汤 药物疗法药物疗法,针刺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艾灸疗法 内服外用内服外用,汤汤、散散、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