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化道常见的传染病一、腹泻的概念·腹泻:是指排大便次数多于平时,且粪便量和/或水量增加,粪便稀薄和/或含有异常成分,如未消化的食物、粘液脓血及脱落的肠粘膜等,目前公认的定义是24小时内3次或3次以上的大便性状改变。二、腹泻的原因·非感染性腹泻泛指各种非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的腹泻,诸如营养不良性腹泻、功能性腹泻、药物性腹泻、内分泌紊乱性腹泻等。·感染性腹泻指由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的腹泻,而致病性生物因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第一节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O1群霍乱弧菌及非O1群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副溶血弧菌(嗜盐菌)、结肠炎耶尔森菌、亲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河弧菌、拟态弧菌等·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嵌杯状病毒、冠状病毒、小圆病毒、星状病毒、肠腺病毒、瘟病毒等·寄生虫:阿米巴原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隐孢子虫等说明:1、感染性腹泻是一个统称,其中病原十分明确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等,除此之外统称为其它感染性腹泻,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同属国家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2、国内发病较多的感染性腹泻是由志贺菌或轮状病毒引起的,其次由大肠杆菌或空肠弯曲菌引起的。在沿海地区,由于经常进食海产品,由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属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尤为多见。3、随着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近年来痢疾、霍乱的发病率相对减少,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近期海南地区出现的霍乱疫情就是一个警示4、夏季多为细菌感染,秋冬季多为病毒感染。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污染经粪-口传播,部分经接触传播,部分病毒性感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复发。4、流行特征:多有季节性与地域性,与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部分疾病存在年龄差异。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及与饮食的关系2.是否用过抗菌药物或其他药物3.有无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4.腹泻病依据(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等)5.有否伴随症状(如腹痛、里急后重及中毒症状等)6.体征有无改变(有无脱水及程度、心肺及血压、腹部有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