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I心电图识别和急诊PCI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甘立军AMI的胸痛特点疼痛剧烈:呈压榨感或濒死感范围较广:胸骨后或胸前部或后背部可放射至左侧手臂持续时间:长伴随症状:烦躁、出汗、恐惧不典型胸痛的AMI部位:腹痛、咽喉痛、牙痛、头痛、后背痛、左臂痛性质:疼痛不剧烈或胸闷或无疼痛或无胸闷临床表现:仅有其中一项或多项:卒死、心衰、休克、心悸及心律失常、呕吐、出汗AMI时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从动物实验中得到启示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红旗飘飘典型ST-T改变异常Q波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缺血型——缺血T波特点:1、T波两支对称,底部窄、波顶尖2、心内膜缺血T波高耸,心外膜缺血T波深倒3、缺血T波呈动态演变过程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损伤型——损伤ST段特点:1、T波高尖时可有ST段压低,持续时间段!2、各种形态的ST抬高3、ST改变呈动态演变过程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坏死型——坏死Q波病理性Q波的诊断:宽度≥0.04S,深度≥R/4经典的AMI的诊断标准AMI的诊断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动态改变;自发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心脏生化标志物(cTnI最佳)水平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1)缺血症状;(2)新发或疑似新发缺血性ECG改变[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3)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4)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5)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血栓。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超急性期AMI心电图分类方法的演变1980年代以前的分类方法:将AMI分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依据是心电图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当时的观点认为,病理性Q波反映心肌坏死由心外膜直达心内膜,呈透壁性坏死;如无病理性Q波而仅有ST-T段改变,则反映心肌坏死仅局限于心内膜下。1980年代后的分类方法:尸检发现以病理性Q波作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分类依据,既不敏感,又不特异,因而提出根据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直接分类为Q波型心梗和非Q波型心梗。当前的分类方法AMI早期应根据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EMI和NSTEMI。AMI早期只出现ST段变化,病理Q波一般于发病8~12小时才出现,14%的发病72小时才出现。故Q波型心梗或无Q波型心梗于AMI早期无法诊断。根据ST段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