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寒论》研究进展三、《伤寒论》方剂研究总方:114方有名无药:2方(禹余粮丸、土瓜根方)单味药:4方两味药:8方三味药:23方四味药:23方五味药:17方六味药:8方七味药:17方八味药:6方九味以上:6方《伤寒论》方剂由于选药确切,配伍非常严谨,一味药的增减,药物用量的多少,均可引起方剂的变化和主治的不同,故《伤寒论》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历代的《伤寒论》注家对《伤寒论》中的方剂都有专门的解释,而临床家又对《伤寒论》方剂的运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均都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宝贵资料。但由于各家主张不一致,又给学习《伤寒论》方剂带来了较多的麻烦,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关于《伤寒论》方的研究方法:就是怎样研究《伤寒论》方?(一)、理论研究1.方药类比1.1以主方为主的类比法1.1.1加味(以桂枝汤为例)1.1.2加量与加减(以桂枝汤为例)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2.方证互勘1.方药类比所谓类比,就是求同析异,归类比较的方法。把许多具有共性的方剂先进行归类,再就同类方剂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各个方剂的特点与配伍规律。最早使用本法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是唐初的孙思邈,使用的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把太阳病篇方证条文,按法归类,分为: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汤法,用柴胡汤法,用陷胸汤法,杂疗法七大类,同类方剂附例于后。1.方药类比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药证”明·施沛的《祖剂》,都使用的是类比法。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全部方剂归纳为十二类。具体方法为:“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其方之精义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了然。”优点:如徐灵胎所说:“见证施治,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颇受许多医家的赞赏,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伤寒论》注家中的一大流派。1.方药类比1.1以主方增减的类比法:1.1.1加味11.1.2加量与加减1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都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证,但由于药物的性味不同,加上配伍药物有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应用中绝对不能混淆。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两方均有温阳利水作用,两方都用茯苓白术以运脾利水,前者伍以桂枝、甘草,则温脾阳以化饮,治脾阳虚而饮邪上逆,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