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都继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样具有“风骨”之力,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左思风力对建安风骨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左思风力有着不同的形成背景与原因。左思早期秉承儒家的济世思想,因家世、外貌等个人原因与西晋社会的门阀政治制度有很大的矛盾,加上社会动乱与玄学思潮的双重影响,最后走上归隐之路,这使左思内心郁积很多怨愤与无奈,这些因素综合便形成了独有的左思风力。左思风力在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链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它上承建安风骨,下启陶渊明、唐宋诗歌,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左思风力;建安风骨;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126-04左思,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寒门,却志高才雄。他的诗继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借咏史以咏怀,感情高昂,慷慨遒劲,形成独有的诗歌风格,钟嵘评之为“左思风力”,“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谢康言常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①这里指出左思的诗主要承袭刘桢的诗歌风格,其诗歌多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钟嵘又评刘桢之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很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②刘桢的诗歌继承乐府古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笔力遒劲的“风力”特点。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是建安风骨诗歌精神的典型代表。因之,左思风力实际上也是对建安时期建安风骨的继承。但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许多文人普遍的诗歌特点,而左思风力则是左思个人所独有的风格特征。关于左思风力的成因,历来专家学者对其研究颇多,成就也很大。他们或从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或从社会时代背景、家庭因素、个人性格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拟从左思风力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创新这个角度,以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作对比,来进一步探析左思风力的独特成因。一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虽有着承继关系,但是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政治背景。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③概括了建安文学形成的时代原因与建安文学“雅好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