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和谐开展走生态治水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开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开展的过程中,北京水务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应该如何落实这一理念,采取哪些措施?近几年,北京市水务局结合首都的“水情,按照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统筹城乡,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生态治水之路。在164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水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山区建设生态防线;平原建设生态自然河道;城区建设生态景观河道;常年无水河道有水蓄水,无水绿化;常年有水河道截污治污,还清水质。“山区建设三道防线〞让清水下山北京山区面积100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山区是北京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全市现有85座水库,绝大局部在山区。科学地保护好山区的生态环境,对于修养水源、保护水质至关重要。近几年,随着山区经济开展,一方面种植业使用的化肥农药,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形成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大批城市居民到山区的景点、民俗村、垂钓园、采摘园休闲度假造成人为污染,2022年山区接待游客达1千万人次,给山区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留下了污水和垃圾。据统计,平均日污水排放量约2.94万吨,日产生垃圾约3000多吨,其中60%以上堆放在河道或沟道附近,严重影响河流、水库水质,对供水平安构成威胁。针对这种情况,北京水务从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入“手,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清洁小流域。把好水源地上游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生态修复防线。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远山中山,封山禁牧,减少人为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第二道防线为生态治理防线。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丘陵,开展节水灌溉,营造水土保持林。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将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第三道防线为生态保护防线。在河道库区周边整治河道、清理垃圾,保护植被、恢复湿地,减少人为扰动、恢复自然生态。“构筑三道防线〞的思路,丰富和开展了原有小流域治理的方法,根据流域内的不同部位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在传统山、水、林、田、路治理根底上,增加污水、垃圾的治理和村民居住区的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北京大山深处的人口集中区、养殖区建设了80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00余处小型垃圾处理设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年节水1000万立方米;封山育林减少入库泥沙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