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国际贸易学习总结.docx
下载文档

ID:950879

大小:22.49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际贸易 学习 总结
国际贸易学习总结 经过近一学期的国际贸易课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世界经济贸易是不断开展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和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就导论而言,我学习了以下概念: 1.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贸易差额说明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差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之和。 3.国际贸易额,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4.贸易量,是按一定时期不变价格计算的,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国际贸易值。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开展变化。 5.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国贸易获利程度的上下,也反映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优劣。一般计算方法: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20230。总的来说,大于20230,说明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进口能力提高;小于20230,说明该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口能力削弱。贸易的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实际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7.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额同其gnp或gdp的比率,它反映一国经济开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经济开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对外经济政策、国内市场容量等)的影响。对外贸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交易内容和标的物形态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效劳贸易(含技术贸易);按商品流向可分为出口、进口、复出口、复进口、过境贸易;按交易参与国(地区)可分为直接、间接和转口贸易;按贸易方式可分为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商品交易所交易、加工贸易、对等贸易、租赁贸易。 在第一二两章中,重点学习了以下理论: 1.绝对利益理论,它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o斯密提出的,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其根本思想是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绝对利益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从中获利。但也有其局限性,只能解释经济开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 2.比较优势理论,它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o李嘉图提出的,同样采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该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本钱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产品的时机本钱低于另一个国家,那么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其原理(用时机本钱理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根本内容是:在一个两国、两种产品的经济中,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时机本钱,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时机本钱,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时机本钱较低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其局限性表现在缺乏动态分析;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表达一国的长远利益;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 3.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e.赫克谢尔和b.俄林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各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一国应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国家最感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其进步性是从一国根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其局限性是要素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静态结果,无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认为在相同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只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开展,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商品的自由贸易导致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均等化,也会导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进而导致商品与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也均等化,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启示: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即自由贸易越是开展,那么国际投资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必要性越是减弱,因前者使国家间同种要素的相对报酬,甚至绝对报酬均等化。 5.列昂惕夫反论,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对美国的国际贸易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和s-h理论相悖。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第二类是从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那么理论不能成立;第三种那么是在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6.产品周期理论是将时间因素引进比照拟优势的分析中,比照拟优势的转移进行了动态分析,旨在揭示贸易、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7.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两国具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它们的厂商也会生产同类但有差异的产品,而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一方面会促进各国扩大某种产品的规模,另一方面那么会促使两国之间进行这些产品的贸易,有进有出,形成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诱因:运输本钱等原因导致的大宗产品交叉型产业内贸易;经济合作政策使然;转口贸易;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如倾销);季节性原因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诱因:从供给上看,存在规模经济利益;从需求上看,存在需求偏好重叠。 8.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开放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效劳,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其中国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其数值越大,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产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别国或地区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又能谋取利润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体系为竞争实力、能力、潜力、压力、动力和活力。第三章重点有1.当代国际市场的结构(有形与无形、销售渠道),有形国际商品市场分为商品交易所,拍卖市场、博览会和展览会。其中期货交易是在现货交易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通过在期货交易所买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交易方式。其对象是商品(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其目的是为了转移价格风险或获取风险利润。拍卖是一种通过众多买主的竞价,实现现货交易的方式,国际贸易中采用拍卖方式进行交易的商品,是一些品质难以标准化或难以久存,或传统上有拍卖习惯的商品。国际博览会一种以国家组织形式在同一地点定期由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厂商举行的商品交易的贸易方式。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性、专业性和国别博览会或展览会。无形国际商品市场分为单边产品赊销形式和包含有商品赊销的双边、多边经济交易。国际市场渠道包括进口商(进口兼批发商、订货公司、掮客)、批发商、零售商。随着国际贸易关系和技术的日益开展,通过博览会和展览会进行的展卖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 2.当代国际市场的特点。全方位开放与集团化倾向并存;存在固有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的作用在明显提高;存在固有的波动性,但从长期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竞争与垄断并存;互补性与替代性并存;商品相对过剩与结构性供给缺乏并存;存在固有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3.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基于地缘关系或以往的特殊经济联系,通过签署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运用各种具体的行动准那么、措施和方案,协调彼此间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实现彼此间长期、稳定的国际经贸合作与联合,使区域内实现不同程度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其形式主要有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 第四章重点有1.国际价值与国际价值量,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根底上形成的国际性一般社会劳动的凝结。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计量而出。国际贸易量是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2.国际价值规律,国际范围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根本规律。其根本内容为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根底实行等价交换。 3.国际价格确定。穆勒的相互需求法那么: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本钱决定的,而是由获得本钱决定的。获得本钱是指为了获得进口商品所偿付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决定的。马歇尔的提供曲线:在不同的国际交换比例下,一国的进口需求和愿意提供的出口供给。提供曲线在象限i中,表现了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一国对一种商品的出口意愿和对另一种商品的进口意愿,具有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特点4.国际价格的变化受生产要素条件变化;贫困化增长(在增长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因为出口增长带来了很多利益,但同时因为贸易条件的恶化带来损失,而这种损失要超过增长带来的利益,出口比不出口更糟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5.关于贸易条件的争论。普雷维什命题。在中心和外围国家的贸易交往中,贸易条件越来越有利于中心国家,而不利于外围国家。收入贸易条件,指出口产品价格指数与进口产品价格指数之比乘以出口量,收入贸易条件改善那么有利于经济开展。 第五章重点有国际贸易乘数: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置或出口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收入以倍数变化。公式:k=1/(1-b+j)(j:边际进口倾向),乘数k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外贸乘数理论的政策含义:扩大出口、保持顺差,利于增长和开展;应防止有效需求转移;只有出口带来追加投资,才会促进增长;世界贸易平稳增长是乘数效应的重要条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三:保护本国市场,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开展。 第六章主要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保护论的创始可追溯到德国的李斯特在19世纪提出的理论主张。李斯特的贸易观点是建立在生产力论根底之上的,他一贯反对只重视交换价值而无视生产力的重要性。他的根本观点是,工业利益高于贸易利益,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更重要,需要格外加以培养和保护。对外贸易政策由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贸易商品(效劳)政策、关税政策和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秩序、规模和流向产生影响。对外贸易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平衡的重要工具,是调节一国以国际收支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经济平衡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由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自由贸易政策到保护贸易政策到超保护贸易政策到贸易自由化到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为早晚期重商主义,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以及凯恩斯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