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XX省国家税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docx
下载文档

ID:808004

大小:22.51KB

页数:1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国家税务局 行政 执法 过错责任 追究 办法 试行
XX省国家税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方法(试行)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方法 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标准行政执法行为,保证组工干部合法、公正、高效实施行政管理,预防和及时纠正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单位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用本方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平衡、责任与惩戒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那么。 第四条县委组织部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负责单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五条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追究工作情况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范围,作为工作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的内容。 第二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六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因成心或过失,作出违法或明显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行为。 第七条在实施行政处分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处分依据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分的; (二)指派、委托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组织、人员实施行政处分的; (三)擅自设定行政处分或改变行政处分种类、幅度的; (四)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重复罚款的; (五)违反“罚缴别离〞规定,擅自收取罚款的; (六)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没收财物的处分不开据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七)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八)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或处分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分的; (九)未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十)依法应当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十一)实施行政处分显失公正的; (十二)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 第八条在实施行政征收、征用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实施征收、征用的; (二)擅自设立征收、征用项目,或擅自改变征收、征用范围和标准的; (三)未按法定程序实施征收、征用的; (四)其他违反征收、征用规定的。 第九条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非正当目的实施行政检查的; (四)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六)隐瞒、包庇、袒护、纵容违法行为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条在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职权或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强制的; (二)无法定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强制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 (四)擅自使用、损毁查封、扣押财物的; -1- (五)其他违反行政强制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一条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或不公开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的; (三)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 (五)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未举行听证的; (六)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七)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不在规定时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八)依法应经过招标、拍卖、考试择优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未经招标、拍卖、考试,或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考试成绩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九)无法定依据收费或不按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十)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行政许可,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延迟办理,或办理完毕后应当及时移交其他部门而未移交,或拖延移交的; (十一)不按规定向申请人出据相关书面凭证的; (十二)将行政许可权违法委托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使的; (十三)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贻误行政许可工作,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第十二条在实施其他行政管理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非法定义务的; (二)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三)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接受无法定依据的指定效劳,或购置无法定依据的指定商品的; (四)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五)违反有关规定,截留、私分、挪用罚没款、征收款,截留、私分、使用、损毁被没收、征收、征用财物的。 第十三条有以下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请求,拒绝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特定义务的; (二)拒绝、拖延执行上级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的; (三)具有法定义务在法定期限内不作为的; (四)不依法给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赔偿、行政救济、行政补偿、行政给付的; (五)依法应当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出据凭证而未出据的;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第三章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及追究形式 第十四条对阻碍正常行政管理秩序,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其他危害后果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经过审核、审批的具体行政行为,产生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对行政执法人员按以下情形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审核、批准而擅自作出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二)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三)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内容实施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四)承办人因过失提出错误意见,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发现后未予纠正,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五)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按照审核人意见批准的,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六)审核人未报请批准而直接作出错误决定的,追究审核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七)批准人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 核,批准人直接作出错误决定的,追究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六条经行政执法机关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产生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追究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七条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执法、集中执法活动中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八条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撤销该决定、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命令,或要求立即执行的,执行后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由上级承担相应责任;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九条行政执法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行政执法人员明知本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处于继续状态,而不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 (二)行政执法人员一年内发生三次以上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或两次以上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仍然发生同一性质、同一种类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 (三)干扰、阻碍、抗拒对其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四)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二十条对于共同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产生具有辅助或次要作用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比照对该行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或主要作用的行政执法人员从轻或减轻追究。 第二十一条行政执法人员发现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可以不追究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采取补救措施,未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追究。 第二十二条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不可抗力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二)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三)因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过错造成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二十三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情节、危害后果明显轻微的,可以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四条根据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给予以下形式的处理: (一)性质、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诫免谈话或责令书面检讨; (二)性质、情节轻微,社会影响较大的,通报批评; (三)性质、情节一般,危害后果较大的,离岗培训; (四)性质恶劣、情节较重,危害后果较大的,调离执法岗位或取消执法资格。 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视情况按照前款规定形式处理。 涉嫌违反政纪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处理。 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责令行政执法机关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评先资格: (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确认违法或变更、撤销的比例较高的;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时,外部评议群众满意度较低的; (三)不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或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敷衍的。 第二十六条依照本方法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外,需要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无直接干部管理权限的,有权向有关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第四章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七条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区政府或区监察局负责追究。 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上级机关或区监察局负责追究。 实行双重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按照有关管理职责规定由有关机关予以追究。 其他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其所在的行政执法机关负责追究。 第二十八条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及区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负责承办区政府、本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