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doc
下载文档

ID:725205

大小:62KB

页数:5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安徽 扬子鳄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调研 报告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本文略述了XX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及数量,详细调查了XX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的种群保护及保护区管理现状,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了扬子鳄遗传对扬子鳄保护的挑战,并研究了当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扬子鳄的保护管理依据现实状况及时加以调整,加大了野外保护力度,逐步改善野生鳄的栖息生境,实施野外放归工程,把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推动扬子鳄养殖业开展,并加强内部管理,深挖人才潜力,以期从根本上扭转扬子鳄栖息地长期遭受破坏所形成的被动局面。关键词: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现状,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XX省有六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牛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XX省XX市宣州、郎溪、广德、XX县区及XX市南陵等5区、县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0′-119°35′,北纬30°18′-31°18′,占地面积为5188公顷。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又名矍,属爬行纲〔reptilia〕、鳄目〔crocodylia〕、矍科〔alligatoridae〕、矍属〔alligator〕,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动物,其祖先在地球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团,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扬子鳄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其分布范围不断萎缩并破碎化,种群数量锐减,濒临灭绝。1973年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于1982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保护区经历30多年的开展,在扬子鳄的资源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扬子鳄栖息地恢复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栖息地保护与社区生产、生活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人工饲养繁殖规模迅速壮大与土地资源短缺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调整工作重心、加强保护管理是推动扬子鳄保护事业深入开展的重要现实课题。目前野生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皖南地区、浙江北部与安徽接壤的XX县区有残留个体。根据调查结果,图1.1所示目前野生扬子鳄分布比拟集中的地点。 1扬子鳄保护成果1.1野生种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1.1扬子鳄遗传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多数保护生物学家认为,对濒危动物进行栖息地保护的同时,种群的遗传保护问题不容无视。保护生物学家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小种群由于遗传漂变、近亲繁殖饲养种群的奠基效应等引起的遗传变异丧失,因为遗传异质性减少与物种的灭绝和衰退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遗传变异性的降低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是遗传适应度相应降低,种群中所有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下降,这表现为种群较低的生育力和存活力,同时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增大。因此,种群遗传变异性的研究有助于种群的遗传管理。对于扬子鳄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近几年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发现扬子鳄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原因可能有2个:1〕扬子鳄是沼泽湿地生活的爬行动物,其活动范围和迁徙能力较哺乳动物小得多,如在某一处出现新的突变,这种新突变的基因在群体中扩散和均一化的速度比拟缓慢,局局部布的基因型非常容易随这一地区个体的消亡,而从物种基因库中永久性地消失。早在开始扬子鳄饲养繁殖之前,这一原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网地带的动物,己在许多湖泊湿地中消亡,分布区退缩至皖南丘陵地区的狭小范围内,呈斑块状散布,在种群衰退过程中己有大量的等位基因丧失,这是该物种近50年来遭受到的第一次,也是影响最深刻的一次瓶颈效应,这次瓶颈效应作用于整个扬子鳄种群,可以推测扬子鳄的遗传多样性己在持续地数量减少过程中丧失了许多;2〕目前扬子鳄的饲养种群由80条捕自野外的种鳄繁殖而来,这种有限的奠基者数量,是饲养种群受到的第二次瓶颈效应,这次瓶颈效应仅作用于现在的扬子鳄饲养种群。 1.1.2调整保护策略,野生种群数量下滑趋势初步遏制 1981年中美专家联合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为300一500条,分布范围为118°~119.6°e, 30.6°~31.6°n。其后20多年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野生扬子鳄的保护难见成效,原先常有鳄活动的保护点中有些已多年未见鳄的踪迹,野生种群数量进一步下滑,到2023年已缺乏120条,其分布范围仅局限在19个相互隔离的生境中。面对严峻形势,202322年以来,保护区一方面对原来的规划进行了调整,将保护区的面积缩减为18565hm^2,行政区划跨XX市的宣州〔区〕、郎溪、广德、径县及XX市的XX县区,并把有扬子鳄分布的区域全部纳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至2023年,保护区根本完成了四周边界及各功能区确实界立标工作,建立了明确的区界体系,有效防范社会活动对保护区的侵蚀,从而加强了对野生种群的保护力度,改变了过去区域大而界限模糊、保护不力的状况。同时,保护区强化了对野生鳄资源的调查力度,每隔1一2年进行一次野外调查活动,范围涉及保护区及周边共41个乡镇、79个行政村,重点针对119个地点有的放矢地对突出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包括开展野外人工辅助孵化和对幼鳄的跟踪保护试验,提高了野外自然孵化的出壳率和扬子鳄幼体在野外的成活率日;用人工种群个体对性别比例失调的野生小种群作适当补充,防止了有些野生小种群因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丧失繁衍功能而消失。通过上述策略的调整和重点保护措施的落实,野生种群的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根据连续两次野外调查的实见扬子鳄数,结合grahamewebb的经验参数,推算得出保护区现有野生扬子鳄数量已稳定在150条左右,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滑的趋势得以初步遏制。 1.1.3开展普法教育和宣传,公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得到加强 保护区管理局常态化的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利用报纸、刊物、播送、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保护扬子鳄的意义;管理人员定期深入保护区所辖的各保护点及所在社区,通过悬牌警示、参观讲解、法律知识讲座、案件处理等多种手段进行爱鳄、护鳄宣传教育活动,让社区群众了解如何保护扬子鳄,提高了公众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文明意识。自2023年以来,先后涌现出新田、卢村、红星、长乐等社区群众自发救护受困野生扬子鳄的感人事迹,保护区内直接伤害野生扬子鳄的案件明显减少。 1.1.4维修改造对现有保护点野生鳄栖息地环境,野生鳄生境状况得以好转 池塘、水库等人工湿地是野生鳄栖息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水体中的岛屿因干扰小而成为扬子鳄营造洞穴的首选场所。扬子鳄保护点所辖范围内的水库、塘坝多数已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差,干旱季节常出现枯水现象,塘坝中的岛屿逐年萎缩,影响野生鳄的繁殖和冬眠。为此,保护区多方筹措资金,在径县、南陵、宣州等野生鳄活动区域,根据具体生境特点,采取修塘、护岛等改造措施,改善了野生鳄的生存、繁衍条件。2023-2023年,野生鳄产卵窝数分别为4窝、5窝、5窝,产卵数分别为104枚、107枚、119枚,受精卵数分别为99枚、110枚、109枚,野生鳄繁殖状况呈好转趋势。 1.1.4实施人工繁殖扬子鳄野外放归工程,野生种群逐步复壮。 由于野生种群数量极其有限,分布范围狭小、零散,而且现存鳄栖息地均处于社区农作物田地包围之中,农药、化肥对野生鳄及其食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人工开辟新的栖息地对缓解野生种群点状分布的严峻形势非常必要。2022年起,经实地考察,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保护区选择XX县区高井庙国有林场作为扬子鳄再引入栖息地恢复建设工程的试验区。截至2023年7月,累计新建塘坝65座,人工恢复栖息地55hm^2,并在其内营造陆地植被和水生植物,向水体中投放各种鱼苗及螺、蚌等底栖动物,用以培育扬子鳄食物链。自2023年起,逐年向已恢复的栖息地放归人工繁殖的扬子鳄计11次共78条,并通过无线电遥测技术对其进行跟踪监测。2023年野放鳄首次产卵,其后每年均有产卵现象,这说明放归区域内野化种群的野外适应和生存状况良好,人工繁殖扬子鳄野外放归取得初步成功。 1.2扬子鳄饲养种群步入稳定增长阶段 1979年,安徽扬子鳄养殖场从野外捕捉212头成鳄作种鳄进行繁殖研究,1981年野生卵人工孵化成功,1988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鳄性成熟,又开始繁殖,标志着我国扬子鳄人工孵化由鳄到卵,又由卵到鳄这一生物周期的技术成熟,目前正以每年1500条幼鳄出生的速率递增,到1999年时已达9000条,可以说室内扬子鳄养殖已完全摆脱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对野生鳄的偷猎捕杀会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和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乎同时建立的还有XX省XX县区尹家边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目前已繁殖鳄220余条,并在保护区内实施扬子鳄自然孵化,并已获得了子二代的个体。 自扬子鳄的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之后,保护区内扬子鳄饲养种群数量增长加快,尤其是在2023-2023年保护区将子二代繁殖区进一步扩大后,每年新增的幼鳄数不断增多,2023-2023年均在2022条以上。此外,保护区还以出租种鳄的方式与多家单位合作,逐步扩大扬子鳄的养殖规模。如202322年,南京汤山扬子鳄养殖基地建成,投放种鳄670条;2023年芜湖大江扬子鳄养殖基地建成,投放种鳄200条。2023年起这两地种鳄均已产卵繁殖,年繁殖能力在5001000条。目前保护区内扬子鳄人工种群已达15000条,随着种鳄基数的增加及异地养殖规模的扩大,扬子鳄饲养种群正步入稳定增长阶段。 2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经济开展现状 2.1保护区管理机构现状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XX省林业厅直属机构,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县〔处〕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依法代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使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能。管理局与XX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扬子鳄及其栖息地,并开展扬子鳄人工繁殖和科学研究。目前,管理局共有47个编制,内设办公室、自然保护科、动物管理科、宣传教育科、规划建设科和保护区森林派出所。管理局还在保护区范围内的5县〔区〕设立了5个保护站和10多个保护点,构成管理局一保护站一保护点的多级管理体系。管理局对其驻地104.4hm^2的土地拥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资源管理权,但对保护区内的其他地方,仅有野生动植物管理权,水库、山塘、耕地、林木等资源均为地方集体或国有林场所有,管理局通常采用与社区共管的方式来开展扬子鳄保护工作。 2.2社区经济开展状况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近年来的经济开展水平有所加快,但产业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社区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同时林、茶、果等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以及外出务工。种植业以水稻、麦、桑、茶、杂粮等传统经济作物为主,其收入占社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畜牧业在社区经济结构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约占社区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本地区工业欠兴旺,但每年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输出,这也是社区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3保护区开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3.1野生种群资源保护与社区开展存在矛盾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多处于人口稠密地区,扬子鳄的生活习性及行为与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扬子鳄营造洞穴行为常对农田水利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坏,扬子鳄捕食活动也会造成水稻等农作物和鱼塘鱼苗受损,这是当地居民所不愿看到的,于是闯入鱼塘和稻田的扬子鳄通常被捕捉返送到核心区中某一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同时,农药、化肥的广泛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