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687624

大小:27.56KB

页数:1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发展 现代农业 调研 报告
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开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开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开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局部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着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开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开展根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兴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枯燥,雨热同季,四季清楚,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202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02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开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根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效劳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开展。 (三)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23年人均gdp到达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开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XX县区经济开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开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开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到达42023.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到达2023.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到达2023万多台,农机总动力到达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到达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根本稳定在2023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局部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工程2023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到达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2023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开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2023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开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开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XX县区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XX县区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到达12023.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23年全市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第2页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开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开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开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开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开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开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23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 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23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202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开展失衡。2023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开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开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开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阔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23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缺乏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缺乏。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缺乏,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缺乏。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根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兴旺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开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XX县区那么更低,缺乏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效劳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说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2023多个部门,约28个工程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本钱,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根底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阔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缺乏。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那么,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XX县区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是XX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开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开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五)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462人,县均12023人,乡镇均2.5人,30岁以下的仅占4%,呈“倒金字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方案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在农民素质还未到达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到达预期效果。 (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根底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根本农田面积小,全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17.2%,人均只有0.4亩。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37.41亿msup3;,综合水量9万msup3;/k㎡,是全省综合水量21.35万msup3;/k㎡的42.4%,全国综合水量26.8万msup3;/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