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探讨.docx
下载文档

ID:470858

大小:22.49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信息技术 教学 中的 德育 渗透 策略 探讨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探讨   摘 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以及网络德育出发,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从而到达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下面谈一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学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正确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保护计算机设备,要引导他们遵循操作标准,如不用力按开关,不乱敲键盘,不乱按鼠标,自觉遵守开机和关机程序、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那么,帮助学生养成保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那么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提炼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方,在介绍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使他们了解这样做可以防止计算机内的数据遭到破坏,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等。  (二)、教师要以身作那么,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典范。教师本身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典范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典范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方,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目录中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演示中保存和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存放文件的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那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一)结合教材,收集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开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开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芯片都是美国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计算机是外國人创造的,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硬件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再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制造水平迅速提高;从软件来说,WPS文字处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杀毒防毒软件等也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讲到病毒时,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典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在具体的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方在字处理、幻灯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教学中,有意识介绍我国相关软件的开展;在录入及排版练习中练习文稿和图片,要求学生制作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等为主题的作品,并在评分标准中参加德育评分项;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如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以国庆节为主题的绘画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同进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德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内容。  (三)、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防止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翻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申请个人主页后只在期限将过时才予以更新或者自“访问〞以增加点击数,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删除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那么和美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那么离不开交往,交往那么应有协作精神,否那么,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开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到达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1期  [2] 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假设干总是的思考与实践  [3] 中国教育报保护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4]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