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6期张丹琪(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阳光下的葡萄干》是美国非裔女剧作家洛林·汉斯贝里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杨格一家从贫民窟搬至白人区的遭遇,深刻展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夹缝中的非裔美国人在主流社会寻求平等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本文分析了剧中家庭成员们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家园梦,揭示美国黑人们只有坚持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才能更有力地应对偏见,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关键词洛林·汉斯贝里;家园政治;《阳光下的葡萄干》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26-0010-03何以为家:《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家园政治作者简介:张丹琪(1999-),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对非裔美国作家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动荡的十年,而洛林·汉斯贝里自此却成为了一个被世人铭记的名字。著名演员、导演、编剧艾伦·里克曼在评价二十世纪美国戏剧时说道,20世纪五十年代是“见证了戏剧经典诞生的一段时期”。汉斯贝里的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创作于1947年,首演于1950年,1959年因在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530场,一举成名,获得1959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她由此成为历史上首次获得该奖的非裔剧作家和第五位女剧作家。剧作于1961年、2008年两度在美国被拍摄成同名电影,好评如潮。可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汉斯贝里于1930年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美国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父亲是成功的房地产经纪人,母亲是驾校教练。1938年,汉斯贝里一家搬入一个白人社区,即芝加哥南部的华盛顿公园分区,可不久之后就遭到了白人邻居们的联合抵制。他们愤怒地想赶走汉斯贝里一家,并将其起诉至美国最高法院。年幼的汉斯贝里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人是如何遭受白人邻居的压迫,甚至她自己差点儿就被他们所投掷的一块石头击中头部。这段悲惨的经历也为她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富含真实性的素材。《阳光下的葡萄干》即以汉斯贝里的童年经历为背景创作而成。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居住在芝加哥南郊贫民窟的黑人杨格一家几经波折最终决定一起搬进白人社区的故事,深刻展现了当时的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寻求平等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艰难困境。在戏剧开端,杨格一家五口居住在芝加哥南部落后贫民区内的一个狭小阴暗又潮湿的房子里,如何处置老沃尔特死后获得的一万美元赔款引发了该剧的冲突。剧中的人物虽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理想,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渴求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