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场2024年02月(总第258期)[摘要]本文以颇具伤痕文学色彩的散文诗《武汉,你好!》为例,比较分析Trados软件产生的英译文和译后编辑及校对后的人工译文。研究发现,机器翻译在进行诗学特色鲜明的语篇翻译时,在文化信息的传达、语言修辞表达、习语以及情感再现等方面出现明显失误。与人工译文相比较,机译在词汇意义层面,往往局限于概念意义的选择,在句子层面,则局限于表层结构的理解判断。这些发现一方面说明机器翻译仍然依赖于人工编辑与校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机器翻译亟待改进。[关键词]《武汉,你好!》;机器翻译;比较[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06-0023-04收稿日期:2024-1-4作者简介:刘畅,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MTI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技术翻译。肖家燕,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研究、认知诗学。1研究背景机器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胡开宝等,2016)。目前国内关于机器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科技、政治、新闻等语篇,关于机器翻译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探讨较少(翁义明等,2020)。即使在日常对话和新闻文本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专业翻译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机器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冯志伟,2018)。李英军(2014)研究发现,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主要应用于科技文本或内容重复比较高的文本。少数译者将其用于文学翻译当中,但由于文学文本大量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加之语境的复杂性,机器翻译仍然需要依赖人工译员的校对。文学文本的机器翻译面临诸多困难,计算机不可能像经验丰富的文学专家那样,全面考虑翻译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因素,并做出合理选择。就当前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发展的情况而言,难以产出流畅、自然的译文。本文尝试比较分析《武汉,你好!》的机译和人工译文,找出机器翻译的失误与不足,通过人工译文,提出正误建议,以期为文学翻译中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结合提供参考,同时说明人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2《武汉,你好!》文体特征及其机器翻译译文分析《武汉,你好!》由HANS(汉声公司)制作,与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该视频全长3分48秒,全文共有473个汉字,主要以女声中文旁白口述文案构成。作为一部城市抗疫宣传片,其脚本叙事饱含了人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新生活的期待。具体而言,视频讲述了江城武汉结束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