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MUSICLOVER听中文摇篮曲长大哈利·帕奇(HarryPartch)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美国作曲家。他成长于美国西南部的偏远地区,在热爱音乐的父母熏陶下,他除了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还广泛接触包括墨西哥民歌、印第安仪式音乐、刚果成人礼仪式音乐、希伯来葬礼圣咏、中文摇篮曲、广东音乐等在内的世界音乐。早年的音乐经历影响了帕奇后续的创作风格,使其在一众接受传统西方音乐教育的美国作曲家中独树一帜。帕奇的父母早年曾作为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来中国工作,因此帕奇虽然在美国本土长大,但各种东方元素始终围绕在他的身边。帕奇在书信中写道:“我周围到处都是来自东方的事物,在我们家的藏书里,中文书比英文书还要多;我父亲能用汉语读写,并与中国朋友通信多年;母亲给我唱过的唯一一首摇篮曲也是中文的。”青少年时期,帕奇便会唱一两首中文歌,只不过那时他对中国的了解还很有限,但这依然为他之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语言和文化基础。在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帕奇开始对西方专业化的音乐作品、教学和作曲演奏技巧产生质疑,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往遵循传统写作的音乐。帕奇逐渐意识到,自己对西方传统音乐的不满,在于十二平均律在人声的表现上充满了局限性。1923年,帕奇阅读了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vonHelmholtz)的《作为乐理的生理学基础的音调感受的研究》(DieLehrevondenTonempfindungenalsphysiologischeGrundlagefürdieTheoriederMusik)。他开始考虑以人类口头的自然发声和语言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并尝试用纯律计算微分音音阶,以模仿语言声调的细微变化。1923年至1928年,帕奇初步奠定了调律原理、微分音音MUSICSEA乐海拾贝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听哈利·帕奇在《李白诗歌十七首》中“讲中文”ChinainWesternMusicListeningtoHarryPartch“SpeakingChinese”inSeventeenPoemsbyLiPo文字_张欣说起“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这一话题,听众一定都会联想到普契尼的《图兰朵》。其实,“中国情结”在西方作曲家心中由来已久。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类似这般以中国主题为立意的作品还有许多,它们凝聚着作曲家对遥远而古老的中国的几许好奇与遐想。352024.02微分音调律产生的游移、滑动的音响效果以及相对应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与二胡非常相似,这说明中国音乐的表演风格和美学思想影响了帕奇的理论和实践。《李白诗歌十七首》早在十六世纪末,西方汉学界便开始进行简单的汉诗英译工作。二十世纪后,随着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