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24年第2期《音乐制作》室内乐《子夜吴歌·秋》的序列逻辑与结构思维朱鑫磊摘要:《子夜吴歌·秋》是吕振斌运用十二音作曲技法为单簧管、女高音、钢琴、大提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本文分别从五声泛调性的序列设计、多形态的序列呈现、“宏观”视野下的序列布局这三个方面,探寻中国音乐语境下的十二音技法的运用策略。关键词:序列音乐;十二音技法;民族风格;中国化;室内乐十二音序列技法是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无调性音乐作曲技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开始关注序列音乐,并尝试运用十二音作曲法进行音乐创作。一些既有中国民族风格又有无调性音响特征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如罗忠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王西麟的交响组曲《太行山印象》等。作曲家们将序列音乐的创作方法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写作尝试,在中国专业音乐的创作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子夜吴歌·秋》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吕振斌教授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一首室内乐作品。作品获1995年江苏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优秀作品奖,并发表在《音乐创作》1996年第4期。不同于西方早期十二音技法对调性的回避,吕振斌赋予十二音音列更多的五声性特性、更丰富的调性内涵。作品的理性组织加上感性表达,向人们展示了序列音乐作曲技法并非只能创作出嗨涩难懂的音乐,也可以用贴合中国人审美的音乐语言来呈现一部具有民族韵味的作品。这是作曲家吕振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那个年代专业音乐创作的较高水准。无论从作品的技术手段、表演形式、表现张力还是美学特征来看,这都是一首值得被关注的当代室内乐作品。本文从序列设计、序列呈现和序列布局三个维度出发,旨在厘清作曲家微观与宏观视角的序列组织特征,进而探索十二音技术中国化的实现方式。一、五声泛调性的序列设计十二音序列音乐建立在作曲技法半音化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打破了传统的调性体系,开启20世纪音高组织的新时代。其音乐的写作特点是将八度内的十二个音按照一定关系排列成一个序列,以精心设计的四种音列形式作为音高组织的材料。尽管吕振斌在《子夜吴歌·秋》中运用了这样的创作技术,但没有产生与西方十二音序列音乐一致的音响风格,这与作曲家独特的序列设计是分不开的。十二音序列的原型是该类音乐作品创作的重要基础,通常情况下将首次出现在作品开头完整的十二个音作为序列的原型。《子夜吴歌·秋》总长30小节,原型音列P²的十二个音依次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