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自主性体温调节指在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通过增加皮肤的血流量、出汗、战栗和调控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是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有意识地进行的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减衣物、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自主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定义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分类热感受器冷感受器皮肤温度感受器对冷刺激较为敏感冷感受器较多,是热感受器的5-11倍中枢温度感受器定义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分类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热敏神经元居多冷敏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冷敏神经元居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PO/AH是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PO/AH不仅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对下丘脑以外的部位,如中脑、延髓、脊髓以及皮肤、内脏等处的温度变化也能反应还接受多种化学物质的刺激致热源、5-HT、去甲肾上腺素和一些肽类物质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2018139X】【2016014A】当体温与调定点水平一致时,说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取得平衡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水平时,体温调节中枢促使机体产热活动减弱,散热活动加强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水平时,促使机体产热活动加强,散热活动减弱,直到回到调定点水平调定点的设置主要取决于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温度敏感特性,即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随温度变化放电频率改变的特性。(重调定的基础)当环境温度过高引起中暑时,虽然可以出现体温升高,但这种情况并非因为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是由于机体的散热能力不足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为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1.7.2.2】产热反应主要产热器官【2009012A】【2012123B】【2012124B】安静时主要由内脏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高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寒冷环境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产热的形式【2010014A】【2022139X】【2020010A】战栗产热骨骼肌屈肌和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肌肉活动不做外功,能量全部转化为热量寒冷环境下,机体首先出现肌紧张,或称战栗性肌紧张,在此基础上出现战栗,产热量明显增多,有利于维持体热平衡非战栗产热/代谢性产热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方式作用最强的组织分布在肩胛下区、颈部大血管周围、腹股沟等处的褐色脂肪组织(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