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明拟话本《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犯罪现象的司法现代意义罗双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湘潭,411100)【摘要】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从表面上看是由一文钱而引发的连锁式社会恶果现象,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制度、异乡族群地域性冲突的社会情境以及犯罪主体等众多因素的积累推动了犯罪现象的发生。剖析当时的犯罪现象,对现代化进程下的司法,具有社会犯罪治理的构建、提升司法实践效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拟话本;《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犯罪现象;司法;现代意义《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涉及了十三条命案,小说写的是杨氏与孙氏因输掉的一文钱相互咒骂,孙氏在大街上骂杨氏“趁汉”,丈夫邱乙大听言为信,赶走了杨氏,甚至让她以死证明清白。杨氏伤心至极,真的自缢在了白铁家门前,白铁偷偷的将尸体移到了王公家,王公也怕惹上祸端,和店小二抛尸河边。正好朱常碰上,心生歹念,让卜才把尸体藏好,等到去割稻谷时,以此要挟赵完。赵完、赵寿父子知道朱常借尸陷害后,设计害死了丁文、田婆,栽赃对方。两家相互指控,判官判定朱常、卜才是凶手,拟成斩罪。店小二帮了王公,想得好处,争执中砸死了王公,闹到县中告状,最终小二也死了。同时白铁也因脱尸感染了风寒未愈而死。朱常叫儿子待到尸体腐烂买通衙门,逃脱死罪,未想,尸首未腐,只得如实相告,判官再传众人,终结了案。朱常、卜才再到狱中又染上瘟病而死,孙氏也送了性命。恶人自有恶人治,最终赵氏父子、赵一郎、爱大儿被判斩罪,又失四命,田牛儿则被发落宁家。小说记录的犯罪现象,成为观察当时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剖析犯罪冲突的缘起,让人们看到社会的弊端的同时,也看到人们思想的变化,对犯罪现象进行研究,对人性也会有新的认识,并且对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司法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言二拍”中的犯罪现象、犯罪心理,以及这些公案小说对明代司法制度、官场制度等的揭示,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对《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这篇特殊的公案小说,学界仅有乔孝冬(2015)一文研究了该小说的醒世价值。本文拟从犯罪现象的角度研究该小说的司法现代意义。一、犯罪冲突的缘起邻里纠纷使得十三条命案接连发生,表面上,将恶劣的事件归咎于钱财,实际上,导致生命消失的犯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将形形色色的人放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从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深入犯罪本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