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展开与折叠(1)》教案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判断出一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教学难点: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对于正方体、棱柱及其相关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它们的形成仍然是个未知数,学生也急于知道,每一位学生都带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活动经验基础:初学几何,学生对学习几何的热情高涨,七年级学生保留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的热情高.作为展开与折叠的第一课时,学生的操作可能不够规范.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2.能通过空间想象观察出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是否能成为正方体.3.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方法这一部分教材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发展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计说明对几何体外表性质的了解,是正确展开与折叠的基础,因此,复习正方体的性质主要目的是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问题1:正方体属于棱柱吗?问题2: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几条棱?它的棱和面与一般的棱柱有哪些不同?教学说明正方体,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在前面的课程里也有所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不难回答以上问题.第2个问题之所以采用比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特点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它也具备了棱柱的一般特点.二、讲授新课1.先操作,再思考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分小组讨论,然后展示给大家看,可以试着讲一讲自己是怎么剪出来的)教学说明应该鼓励学生充分的实践,并在全班展示自己组的作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正方体展开的,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小组的作品很可能会不同,这正好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他组的作品,当发现特有的展开图,不妨再次展开讨论,分析它是否正确.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判断,然后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