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学要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拟探讨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问题。教学要点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学要点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衡量经济增长的总量增长率和人均增长率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等。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增长率指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本-产出率增长率、资本-劳动比率增长率等。教学要点二、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现有技术装备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资本积累的最大可能性、社会有效需求总量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教学要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总结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吸收国外有益的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经济发展,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等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学要点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学要点一、“三步走”战略和“两个百年”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教学要点目前,我国提前实现了“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