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意识到文综三门不是记记背背就好的我第一次意识到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来刷数学题我第一次意识到语文英语需要多积累多去总结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不需要自我感动它需要的是你的勤奋不仅仅是勤奋地刷题看书还有勤奋地反思总结自己还有勤奋地提炼学习方法我买了日记本,开始长达两年的记日记的习惯,我的日记没有动人的语言,有的是对一天事件的简单记录,以及详尽的计划。每个月有每个月的计划和目标。每周有每周的计划和目标。每天有每天的安排。我开始统计自己每天的效率,周末也不例外。我个人把自己可利用的时间分成三类:第一战场(上课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二战场(课间和自习课,有自己的安排,但效率要依赖班级的氛围)第三战场(放假在家,安排完全自主,但周别手机电脑什么的,干扰因素不要太多)第一战场每节课四十五分钟,我会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自己打星。这节课的利用效率是四星,这意味着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六分钟是有效的。而自习课和课件我尽量连起来应用,掐着表直接计算自己的学习时间,有事情干扰我,我会把表停掉。这样一天下来,自己学习的时间除以当天可供利用的时间,得到一个百分数持续统计下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每月、每周、每天的计划和目标应该怎么制定,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周末同理,但是我对周末的效率要求不高。百分之四十,一天有四个小时在读书就很好啦。不要小看这四个小时……有多少人周末回家连作业都不写的……最后回校,临时来补或者抄作业,多可惜啊……把自己的每天的学习经过量化后,我发现自己的效率提高了不少。然后我又开始量化自己每天做的作业、学习任务。比如说,有一本学校里订的教辅用书叫成才之路,书的前面是讲义,后面是作业。班里的很多人,学习固然是认真的,认真地看着让人着急……一张作业二十道题目,每一道她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做过去。其实纸的中上方印了一行小字:建议在45分钟内完成。既然人家这么建议,就意味着,45分钟是有能力做完并且保证正确率的。所以我开始乐此不疲地冲击速度和正答率,每天统计自己的效率。就像玩游戏时,打积分、打排名一样,本来枯燥的作业每天都完成的很有兴致。我把各类学习任务的最佳完成时间统计了出来考百分kao100.com:同步类作业,单张45分钟。碰上数学题目难的,可以宽限到一小时。其他科目,必须严格执行(所谓同步类作业,以一课为考察范围,题量在二十道左右,多为学校发给你的)预习语文、英语课文什么的,三十分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