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1第九讲中和滴定原理、计算与误差分析一、中和滴定原理1、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浓度的实验方法。2、原理以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反应为例,C1、V1、C2、V2分别代表酸碱的浓度和体积,二者完全中和时存在定量关系:H++OH-=H2O1mol1molC1V1C2V2C1V1=C2V2利用以上关系,测出其中的V1或V2,即可得未知酸或碱溶液的浓度C2或C1。【要点诠释】(1)完全中和的含义为:n(H+)=n(OH-),而不一定是pH=7。(2)其它酸碱中和都有相应的定量关系,均可利用中和滴定原理测定浓度。HClNaOH,H2SO42NaOH,H3PO43NaOH3、关键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4、指示剂的使用①用量不能太多,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若用量过多,会使中和滴定中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增多或减少。②指示剂的选择。选择指示剂时,滴定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改变:颜色变化对比明显。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2【要点诠释】①石蕊试液不宜做中和滴定的指示剂(因变色不明显且变色范围较大)。②指示剂变色的pH值范围尽可能与生成盐的水解得到溶液的pH值吻合。如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到达终点时,pH变化范围很大,可用酚酞,也可用甲基橙;强酸滴定弱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故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故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③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二、中和滴定操作1、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试剂①仪器。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氢氟酸)、碱式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等。②试剂。标准溶液、待测溶液、指示剂、蒸馏水。2、准备过程①滴定管的使用:a.检验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碱式滴定管同样检验)。b.洗净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润洗2~3次,并排除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c.注入液体: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mL~3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d.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反应液(如果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中气泡的方法如图所示),并使液面处于某一刻度,准确读取读数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