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临床血液学检验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高凝)。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使BPC减少和功能异常,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低凝)。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发生了继发性纤溶亢进。DIC常发生于严重感染(败血症、重症肝炎)、严重创伤(挤压伤、体外循环)、广泛性手术(扩大根治术、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广泛转移、AML-M3)、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以及其他疾病等。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三种。2.筛查试验及其变化特点(1)血小板计数DIC时,一般为(50~100)×109/L;处于代偿时,可大于100×109/L,但不会超过150×109/L;在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所致DIC时,血小板计数早期就可明显下降;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和其他疾病引起的DIC,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往往同步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DIC时明显降低,一般小于1.5g/L,或者呈进行性下降(由于部分患者基础Fg含量较高)。亦有少数因代偿过度而>4g/L者。(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测定DIC时均可延长,但DIC早期和慢性DIC可在正常范围。3.诊断试验及变化特点(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DIC时因纤溶活性增高,ELT缩短,常小于70min。但在纤溶酶原代偿,尤其是外源性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原补充时,纠正了纤溶激活物在受检样本中的亢进作用,使ELT恢复正常,甚至超过4h,可导致判断困难。故在DIC诊断中,对ELT这一指标要综合分析。(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在DIC失代偿时为阳性,但敏感性不佳,假阴性结果较多。(3)血清FDP测定DIC时明显高于正常值,一般大于40μg/L。本试验被认为是DIC诊断中最敏感的指标之一。4.早期DIC的实验诊断(1)主要指标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①BPC低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低于50×109/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GMP-140。②血浆Fg含量低于1.5g/L,或进行性降低,或超过4.0g/L(白血病、恶性肿瘤低于1.8g/L,肝病低于1.0g/L)。③3P试验阳性或FDP超过20μg/L(肝病超过60μ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④血浆PT时间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或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