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样写作文(十三)怎样构思(5篇)第一篇:文章的宝塔结构(李白坚)我们的生活是一段一段的。以吃饭为例,总是先做饭炒菜,把饭菜端上桌子,放好碗筷,再享用;即使以吃一口饭菜为例,也可以分为张嘴、把饭菜送入口中、咀嚼、下咽。以上课为例,总是先打预备铃、再打正式上课铃、教师走进教室、开场白、讲课、下课铃响、宣布下课、教师离开教室、下课。即使是教师"走进教室"这个动作,也还可以分为听到上课铃、教师开步走向讲台、站定、略略整理他的教科书和教案、立正,扫视学生、面向大家问好、同学们向教师问好,教师说"请坐"、开始上课这样几个段落。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简直就象是宝塔、象是高楼,象是火车的车厢、象是竹竿的竹节,永远是一层层、一段段、一节节的。生活的段落,决定了作文的段落。因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作文也必须有段落,有层次,这样才能确切地反映生活。许多同学作文时不喜欢或者说不善于分自然段文章一开头,就再也收不住了,一页写完,还没有分一小段!密密麻麻,漆黑一团,仿佛要把人闷死!不分段的文章,是不爱护读者的表现。何以见得?因为文章没有段落,就等于没有让读者换一口气的标记。在读这样的文章时,必须先深深地吸一口气,拼着命往下读才行。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但是,读了三四行,也已面红心跳,上气不接下气了。有不少同学的文章也是分段的,那可以叫做"老三段",就是永远分为"开头"、"中段"、"结尾"这么三段。虽然这样的文章比"一泻千里"或者"一气呵成"或者"漆黑一团"或者"密不通风"要好些,但是还是不够完美。因为事实上,即使一个大段也是还可以分为许多的小段来的。就譬如一个人,基本上可以分为头部、上身和下身,但是,仅仅头部就又可以分为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胡子等等一样。所以,写文章的时候,还必须把"眉毛段"、"胡子段"也都分出来。多分段,除了可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段落和次序,还有一些别的好处。首先,就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论雷锋塔的倒掉》的杂文,欢呼传说中的白蛇娘娘因压在她身上的雷锋塔倒掉而获得了自由。文章的最后两段,这样写道:"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你看,最后的两个字,鲁迅先生就让它们足足占了一行!这样,才充分地表现出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