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么,当古人面临这些问题时,他们是怎样抉择的呢?新课导入1.了解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背诵全文。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方法。3.理解孟子所说的“本心”的意思,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目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虐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对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长于言辞,善于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相关知识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1.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5.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国学拓展重点字词讲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想要的同时舍弃道义重要比做苟且偷生的事所厌恶的祸患通“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假使取独一切可以用来所厌恶的通过某种手段这因为不仅仅丢失罢了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表修饰吆喝给饥饿的过路用脚踢因轻视不肯(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