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1醉翁亭記歐陽脩(一)、題解慶曆四年(一O四四)八月,歐陽修被命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明為重用實為剝奪在朝發言的權利。歐陽脩雖身在河北,但時時不忘朝中的事。於慶曆五年(西元一O四五年)四月上書仁宗,請求重新起用范仲淹等人。上書未被採納,反激起了反對派對他的進一步迫害。更巧的是,此時發生了「歐陽脩外甥女張氏案」。原來歐陽脩有妹一人,嫁給襄城張龜正為續絃夫人。景祐一一年,張龜正逝世,留下了前妻所生,七.歲大的女兒,歐陽脩看到妹妹,已寡居無依,便將她們一齊迎回家中居住。等到此女長成後,與歐陽脩族兄之子歐陽晟,結成連理,但是張氏女竟與歐陽晟的奴才通姦。東窗事發後,由開封府權知府事的楊日嚴審辦。這真是個「不幸的巧合」,楊日嚴曾因貪汙瀆職,被時任諫官的歐陽脩彈劾在案。楊日嚴懷恨而伺機報復,便誣指歐陽脩與張女有曖昧關係﹔又從有關案件中發現張女曾變賣妝奩中財物,購置田產,並立下歐陽氏契券,楊日嚴便牽強附和,判定歐陽脩「人財兩得」的意圖實已昭然若揭,再難狡辯。(事見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在楊日嚴布置設計下,連仁宗都動搖了對歐陽脩的信任。歐陽脩受到「落龍圖閣直學士,罷都轉運按察使,降知制誥,知滁州」的懲戒。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山明水麗,民風淳樸。歐陽脩做了當地太守,清政愛民,很得愛戴。公務之餘,便徜徉於山水之間,寫了不少的詩文。有一次,琅邪山的和尚蓋了一座亭子,請他命名。他喝了一點酒酣然有醉意,便為亭子取名「醉翁2025/1/26醉翁亭記2亭」,而自稱「醉翁」。他在醉翁亭記中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句。他雖然自稱「醉翁」,其實他當時才四十歲而已。(二)、作者歐陽脩字永叔,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真宗景德四年(一OO七)生於四川綿州(今四川綿縣)。父歐陽觀,任泰州軍事判官時,死於任上,時脩年方四歲。母鄭德儀,世為江南望族,頗通詩書,因家境貧寒,無力送脩入學,又無錢購買書籍、紙筆,乃以蘆荻畫地,教導歐陽脩讀書識字。脩天資聰穎,過目輒能成誦。十歲,於鄰家遊戲時,偶於屋角破筐中,得《韓昌黎文集》殘本六卷,愛不釋手,歎賞讚佩,幼年即有效法韓愈之雄心大志。仁宗天聖七年(一O二九),試國子監得第一,八年試禮部,晏殊知貢舉,又得第一,同年獲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九年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結識著名文士錢惟演、尹洙、梅堯臣等人,以詩及古文往來唱和,詩文均獲極大進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