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文教案课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重点积累文言词语。难点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以孟子名言导入。二,资料助读介绍孟子与《孟子》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学生搜集孟子名言警句。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成果。明确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