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上河图3.0》浅谈故宫文创的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清明上河图》的文创缘起提起《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藏品中最负盛名的一件,这卷由北宋张择端创作的绢本绘画,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是一卷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历史风俗画佳作。图中所绘景色保罗万千,从郊外原野到浩瀚运河再到繁华城市;并有多达500余位各色人物“生活”其中,共同为观众演绎一场穿越千年的东京梦华。《清明上河图》似乎天生就带有雅俗共赏的特性:它对汴京市民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同万花筒一般,吸引着普通人通过它对宋代文化、经济生活加以探寻;而其中蕴含的海量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信息,以及值得深入挖掘的建筑学、地质学、医药学、动植物学、造船史、酿造史等讯息,又成为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宝藏”。令观看者无论从哪种观赏角度,都能够对它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在2005年故宫博物院80周年院庆展和2015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两次相隔十年的重量级展览中,《清明上河图》的出现都引起了轰动,延伸出“故宫跑”这样的网络新词和文化现象。在2015年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中,因为有太多观众涌进故宫想一睹《清明上河图》的真容,当时采取了不少分流措施,甚至单独为《清明上河图》开辟了排队通道和参观空间,但即使这样,还是有观众为了看到它,排队苦苦等候到了凌晨四点,而故宫也为了这些执着的艺术爱好者们,破例将闭馆时间延长到了凌晨。这些事例都进一步证明了《清明上河图》在当代国人心中的地位。对博物馆而言,如何从重要藏品中提取合适的元素,寻找合适语境,再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向受众习羽输出,一直是博物馆文创研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体到故宫文创,怎样利用好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名片”来讲好属于国宝的传奇故事,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是故宫文创的一个工作重点。《清明上河图》文创的早期研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成为了新时代各博物馆展陈与文创研发的重要课题,也是众多博物馆文创人的努力方向。恰好在同一时期,“石渠宝笈”特展上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再度引起社会轰动,故宫文创部门针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创研发也有了新进展。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早期文创产品,主要停留在对画面的简单复制,如截取部分画面缩小或放大而成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