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飞,张大斌,吴家柱,尹存宏: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09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陈明飞,张大斌,吴家柱,尹存宏(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在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全面拓展机械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教学,在贵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工科的任务要求指标,探索其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方法,提出教学改革意见,旨在提高《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辅助分析;教学改革;机械工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05091)。作者简介:陈明飞,男,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大斌,男,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吴家柱,男,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尹存宏,男,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1]。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首先是工科,要求在原有的工程设计中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等核心要素,使得教学课程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学的中国模型,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2]。对于新工科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绝大部分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内容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其学习规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学习方法是以逻辑推理和理094┃AcademicandPractise学术与实践性思考为问题解决导向与途径[3]。在这一新的理论下,如何基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将新工科的内涵与高等教育培养计划结合,使其适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机械工程学科作为工科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对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4,5]。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庹军波等人[6]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能力培养不足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种慕课和对分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