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学习和了解社会工作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项目之一。本章仅从作用、历史、结构、范式归类等方面,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作一简要的介绍。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理论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美国社会学家乔·特纳曾根据理论陈述的不同组织格式区分了当代社会理论的四种主要形式:(1)思辨形式;(2)分析形式;(3)命题形式;(4)模型形式。所谓“社会工作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社会工作需不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来加以指导?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人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具体的实务活动,它所处理的对象与问题千变万化,个个特殊,缺乏共性或可概括性,因此它更多的是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而不是依赖于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将个人经验的作用置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之上的观点,必然会在社会工作者中间导致一种轻理论重经验的不良倾向。它对于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作为一种具体的、对象与问题千变万化、各自特殊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的成效与其承担者个人经验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谁也不会否认,一个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一项个案时,会比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做得更好。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否定、轻视理论学习与研究的理由。从社会工作所处理的对象与问题的变异性、特殊性中,得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结论,这种推理过程至少有两个错误。第一,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变异性与恒常性的统一体,完全只有或几乎只有个性(特殊性、变异性)而没有共性(普遍性、恒常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同水利、机械工程师或外科医生所处理的对象与问题相比较,社会工作者所处理的对象与问题之间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肯定要大得多。然而这并不是说后者之间就完全或几乎没有共性、普遍性、恒常性可言。个性...